运河的水路,仿佛也沾染了主人的心情,变得格外顺畅。
官船“破浪号”扯满了风帆,在初秋的艳阳下,犁开万顷碧波,一路北上。
两岸的景色飞速倒退,金黄的稻田、忙碌的村镇、连绵的青山,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
船头,李明负手而立,青衫随风轻摆,身姿挺拔如松。
数月前的南下,是前途未卜,是荆棘密布。
而此刻的北归,携着试点成功的煌煌政绩,带着尚方剑饮血的余威,更有那“李阎王”的赫赫凶名与“青天大老爷”的万民称颂,心境自是截然不同。
“少爷!您看!前面就是通州码头了!”张铁柱的大嗓门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如同战鼓般在李明耳边炸响。
他一手叉腰,一手拄着他那根越发显得“功勋卓着”的枣木擀面杖,胸前的特勤铜牌被他擦得几乎能当镜子照,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俺都闻到京城肉包子的香味儿了!”
李明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
通州码头的轮廓已然在望,比数月前离京时似乎更加繁忙,但秩序井然。
码头上,似乎还聚集着比平日更多的人群,隐约可见彩旗招展。
“柱子,把仪容整理好。
”李明嘴角含笑,提醒道,“马上进京了,你这‘张大特勤,可得拿出点威风来。”
“威风?”张铁柱立刻挺直腰板,努力板起脸,可惜那憨厚的五官实在不适合做严肃状,反而显得有几分滑稽,“少爷您瞧好吧!俺现在可是正经的朝廷特勤!比那啥…啥御前带刀侍卫也不差!”他用力拍了拍胸脯,铜牌发出“哐哐”的响声。
官船缓缓靠岸。
踏板刚放下,码头上的景象便让李明微微一怔。
只见码头上,早已被黑压压的人群围得水泄不通!除了维持秩序的兵丁,更多的是自发前来的百姓!有穿着短打的力夫,有布衣荆钗的妇人,甚至还有拄着拐杖的老人和牵着孩子的妇人!他们手中没有鲜花彩带,有的只是朴实的脸庞和热切的眼神。
“来了!李大人回来了!”
“是李青天的船!”
“快看!那个拿擀面杖的大个子!是张壮士!不,是张大特勤!”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嗓子,人群瞬间沸腾起来!
“谢李大人整顿漕运!”
“谢李大人给咱们活路!”
“青天大老爷一路平安!”
声浪如同滚雷,排山倒海般涌来!无数道感激的目光聚焦在李明身上,更有许多漕工模样的人,激动地挥舞着手臂,眼眶泛红。
几个白发苍苍的老船工,甚至颤巍巍地想要跪下磕头。
这阵势,饶是李明早有心理准备,也不禁心潮澎湃,眼眶微热。
他站在船头,郑重地向着岸上的人群拱手还礼。
张铁柱哪见过这阵仗?激动得满脸通红,手足无措,最后索性把擀面杖往甲板上一顿,挺着胸膛,扯开他那破锣嗓子,对着岸上吼道:
“乡亲们!父老们!都…都别客气!俺们少爷…啊不!李大人说了!这都是他该做的!以后…以后日子会更好!大家伙儿…好好干活!按时领钱!谁…谁要是再敢欺负你们,就…就报俺张铁柱的名号!俺…俺的‘神兵饶不了他!”他一边吼,一边用力挥舞着擀面杖,仿佛在指挥千军万马。
岸上的人群被他这憨直又豪气的宣言逗得哄堂大笑,气氛更加热烈。
有人高声应和:“张大特勤威武!”引来一片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好不容易穿过热情的人群,登上早已等候在码头的钦差仪仗马车。
车轮滚动,驶向那巍峨的帝都城门。
京城,早已张灯结彩。
得知新政功臣、六首状元、巡漕御史李明今日凯旋,无数百姓涌上街头,争相一睹这位传奇“李阎王”的风采。
街道两旁,人头攒动,议论纷纷。
“快看!那就
第216章 凯旋归京沐荣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