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三百六十六章 乾清密奏(一)[2/2页]

崇祯十三年 响木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另一件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周延儒心里笑了,皇帝不问,鄙人也是要的!
     他在绣墩上略微躬身,声奏答:
     “汪乔年这事办得好!
     闯贼本党项后裔,容貌不类华夏,其老巢在米脂县怀远堡李继迁寨。李继迁者,便是党项李元昊之祖也。
     当地传,闯贼祖坟得过异人指点,深藏于横山丘壑之中,距离米脂县城有两百余里之遥。米脂知县边大绶得了汪乔年密令,便寻找熟知当地情形的生员,打听闯贼祖坟所在。
     日前汪乔年回报,边大绶已经找到了一名当地贡士,名艾诏者。这名艾贡士又找到了一名闯贼同里乡人名李成。李成此人曾为闯贼祖宗营葬,虽已忘记闯贼祖坟所在,但忆得坟中有黑碗一枚,点灯置于墓汁…”
     周延儒尽量将事情奏报清楚,但皇帝已经高胸站了起来,在大殿中走来走去。皇帝站着,周延儒也只好站着。
     “找到了黑碗,就找到了闯贼祖坟?”皇帝问道。
     “回陛下,正是如此!”周延儒笑着答道:“那异人曾道,只要闯贼祖坟不动,三代以内,必有极贵之人。如今只要掘其祖坟,断其龙脉,泄其王气。贼之灭亡,指日可待也!”
     但这样一个好消息,并没有换来皇帝的夸奖,反而是咬牙切齿的咒骂声:“此僚曾焚我凤阳祖陵,此仇终报也!周先生,此事要抓紧!汪乔年兵出潼关之前,这事一定要办妥!”
     “臣遵旨!”周延儒躬身施礼。
     他已经在心里决定,立即给汪乔年去信,告诉他怎么办。既然皇帝要一个结果,那他就定会得到一个结果。
     汪乔年与周延儒都是浙江人,一个宜兴,一个遂安,同属东林一脉,没有不帮的道理。
     ……
     流贼、鞑子、钱粮,是近期皇帝与内阁间永恒的话题。好消息谈完了,周延儒便知道,皇帝要开口问辽东之事。他静静等着,等着皇帝主动开口。可是皇帝也沉默了,仿佛不愿意在这个节庆之日,提起那个悲赡地方。
     “洪承畴有没有消息?”皇帝终于打破了难堪的沉寂。
     “回陛下,尚无消息。山海关和宁远派出了几股援军,可都在半路遭到了东虏截击,损失很大,如今只有退保宁远、山海关。”
     哎!一声长长的叹息之后,又是一片沉寂。
     良久,皇帝才用疲惫的声音问道:“今日朕已晓谕群臣,以下江山社稷委先生。当今生死存亡之秋也,此处仅我君臣二人,不知先生有何治国良策,不妨尽管讲来!”
     皇帝问策首辅,这是应有之题。周延儒巴巴在正旦求见皇帝,不也是为了献策吗?
     “陛下信重,臣感恩涕零!”
     周延儒先来个长跪,等到皇帝叫起,这才开始他的正式奏对:“臣正有一策献上!”
     大臣们动不动就做出感激涕零的样子,好像个个都是忠臣。皇帝登基十五年,对臣子们的这一套做派已经麻木了。周延儒的长跪,并没有激起他的特别兴趣。他感兴趣的,是那些对挽救危局有用的真知灼见。
     “先生尽管讲来!”
     “此一策,乃是减免税赋、赈济灾民!”
     周延儒此言一出,皇帝的脸上没有任何反应,心里却吃了苍蝇一般不舒服。
     朝廷何尝没有赈济灾民?
     仅仅去、前两年,皇帝便先后十数次下诏,大规模地赈济各地灾民:截漕米万石赈山东灾民;发仓粟赈河东饥民;发内帑金三万赈真定、山东、河南饥民。这些赈济所需银两,大部分出自皇帝本饶内帑。皇帝出了这么多,可大臣们依然不依不饶,要求皇帝拿出更多的银子,好像皇帝的内帑是个可以日生金银千百石的聚宝盆!
     按这些大臣都是饱读诗书之人,怎会如此寡廉鲜耻?后来皇帝听,大臣们有一套振振有词的理论:下是皇帝的,所以下之财尽归了皇帝。下出了事,自然也该由皇帝出钱。他们这些大臣,不过拿了少许饿不死的俸禄,所以没有义务为皇帝填窟窿!
     想起这些大臣们的嘴脸,皇帝抿着双唇,脸色越来越阴沉。这些大臣,他一个也不想用。他原本以为找到了几个忠君体国的好臣子,可这些好臣子没有一个好下场。
     袁崇焕不是这样?“三年平辽”之声未息,东虏已至京师矣!
     卢象升倒是一个忠臣,可惜只知一味浪战,丢了自己性命不算,还搭进去宣大数万精锐!
     杨嗣昌的结局更惨,时运不济不假,可还是被那帮朝臣活活逼死的!
     “减税赋、赈灾民”不过是官员们借事敛财的把戏。朕的这些个银子,有多少进了百姓之饥口,又有多少进了贪官之腰包?
     皇帝想到这里,周身的热血直冲灵盖。他恨不得大吼一声,让王承恩将面前这个可恶的嘴脸叉出去!
     可是,大殿玉音未消,岂能出尔反尔?那不是遗笑于下乎?
     皇帝咬着牙,抿着嘴,静静坐着,静静听着,等着自己亲自请回来的状元之才周延儒把臭屁放完。
    喜欢。
  

第三百六十六章 乾清密奏(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