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面——那是系统设定的34;感谢34;指令,灵感来自老木匠验收成品时的叩击声。
三、扶手椅上的记忆
陈阿婆的扶手椅比原型机多了个说书功能。研发团队把她女儿录制的五十段童年故事压缩成声波文件,储存在椅座下方的芯片里。当传感器检测到α波占比超过60%时,故事就会像溪水般漫出来。
34;语速要比正常慢30%,加混响效果。34;苏晓在录音棚里反复调整,34;就像隔着老洋房的木窗说话,带点模糊的暖意。34;
试点那天,陈阿婆被护理员扶到椅子上时,阳光刚好穿过百叶窗,在扶手上投下条纹光斑。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划过高耸的扶手头,那里的木纹最像老家里的那棵梧桐树。
系统启动的第三十七分钟,陈阿婆的手指突然停在第三道木纹处。脑电波监测仪上,代表记忆唤醒的θ波出现了一个尖锐的峰值。
34;囡囡...34;
护理员手里的记录本34;啪34;地掉在地上。苏晓躲在单向玻璃后,看着老人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她女儿的声音正从椅座里漫出来:34;小时候您总说,梧桐树的树瘤像奶奶的老花镜...34;
四、木纹里的伦理
争议在系统上线三个月后爆发。有媒体曝光,某用户用情绪家具监测配偶的脑电波,发现了出轨痕迹。苏晓在紧急会议上摔碎了样品机,碎片里露出的传感器像撒了一地的星星。
34;在苏州话里,39;家39;字宝盖头下面是39;豕39;,但我们做家具的,首先要装着人的尊严。34;她指着重新起草的用户协议,34;所有数据必须本地储存,断电即删,就像老木匠每天收工要清刨花。34;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技术团队连夜开发出34;遗忘开关34;,装在所有家具的隐蔽处。当陈阿婆的女儿来探望时,苏晓教她按动椅腿内侧的暗扣:34;长按三秒,今天的记忆数据就会清除。34;
但老人的记忆没被清除。一周后,护理员发来视频:陈阿婆抱着扶手椅的头枕,清晰地数着女儿毛衣上的纽扣——就像三十年前在弄堂口等她放学时那样。
五、生长的木纹
情绪家具系统正式量产那天,苏晓在车间留了最后一道工序:让每位老工匠在家具的隐蔽处刻下自己的名字。张师傅把名字刻在沙发底板,那里能闻到他常用的蜂蜡味;李师傅选择了书桌的抽屉内侧,字迹里还带着年轻时学刻章的笔锋。
34;神经反馈会过时,但这些刻痕不会。34;苏晓抚摸着那些深浅不一的字迹,突然明白祖父当年为什么要在每批木料上盖印章,34;就像树的年轮,每个圈里都藏着时间的温度。34;
陈阿婆的扶手椅后来成了博物馆的藏品。在它的展柜旁,有台显微镜专门展示第三道木纹——在那些交错的纤维里,藏着0.1毫米的传感器,像一颗永远醒着的记忆种子。
苏晓偶尔会去老年公寓。夕阳穿过走廊时,能听见各个房间传来不同的声音:有的书桌在播放乘法口诀,有的沙发在轻轻哼唱,陈阿婆的扶手椅总在固定时刻说起梧桐树。有次她路过门口,听见老人在跟椅子说话:34;囡囡明天来,记得把故事讲慢些...34;
椅座里传来轻微的嗡鸣,那是系统在回应:好的。
喜欢。
第174集:情绪感应的家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