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65集:脑机接口的跨界[1/2页]

大民富商苏半城 竹晴园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第一章:沉默的信号
     深秋的苏州,细雨如丝,给百年苏氏老宅的白墙黛瓦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但老宅深处的会议室里,气氛却异常凝重,只有投影仪打在幕布上的冷光,映照着苏晓沉静的侧脸。
     站在她面前的,是苏氏集团旗下生物神经科学实验室的负责人,年轻的博士陈曦。她身后的团队成员,个个眼中闪烁着激动又忐忑的光芒。他们面前的展示台上,摆放着一些看似普通的家具——一张轮椅、一个简约的书架,以及配套的头环设备。
     “苏总,”陈曦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我们……想向您展示一项可能改变很多人生活的技术。”
     苏晓微微颔首,示意她继续。她见过太多新奇的技术提案,从元宇宙到量子计算,苏氏在她的带领下,始终站在科技前沿,但此刻,她能感受到陈曦团队身上那种不同寻常的张力。
     陈曦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解:“这不是传统的声控或触控家具系统。我们研发的,是基于脑机接口技术的‘思维控制系统。通过这个头环,我们能捕捉并解析用户的脑电波信号,将其转化为指令,直接控制家具设备。”
     她顿了顿,操作着电脑:“简单来说,用户只需要在脑海中‘想,家具就能‘懂,并执行相应的动作。”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脑机接口并非完全陌生的概念,但将其应用于民用家具,尤其是做到“思维控制”的程度,听起来仍像科幻小说。
     “理论很吸引人,”苏晓的声音平静,“但关键在于,它的实用性和可靠性如何?”
     “我们进行了长期的动物实验和健康人群测试,”陈曦立刻回答,“现在,我们想向您展示它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潜力。”
     她示意团队成员做好准备,然后看向苏晓:“我们邀请了一位特殊的测试者,李教授。他是国内着名的古典文学学者,但同时,也是一位渐冻症患者。”
     屏幕切换,画面连接到了实验室的另一个房间。透过监控,苏晓看到一位坐在传统轮椅上的中年男子,他穿着整洁的衬衫,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但身体大部分都无法自主活动,只有眼球能微微转动,脸上带着温和而略带疲惫的笑容。那就是李教授。他的妻子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帮他调整着坐姿,眼神中充满了关爱与无奈。
     “渐冻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陈曦低声解释,“患者的运动神经元逐渐死亡,导致肌肉逐渐萎缩和无力,直至完全瘫痪,最终可能影响呼吸和吞咽。李教授现在的情况,几乎只有眼球和部分面部肌肉能活动。对他而言,最简单的动作——比如伸手拿一本书,都是难以企及的奢望。”
     苏晓的心微微一沉。她见过商业战场上的血雨腥风,也经历过家族内部的权力博弈,但此刻,屏幕上李教授那被疾病禁锢的身体,却让她感受到一种直击人心的无力感。
     陈曦继续说道:“我们和李教授及其家人沟通后,他非常愿意参与我们的测试。我们希望,这套系统能为他打开一扇重新‘掌控生活的窗户。”
     第二章:意念的力量
     实验室里,李教授的妻子小心翼翼地将那个看似普通的头环戴在他的头上,调整好位置。头环连接着一根纤细的线缆,通向旁边的一台笔记本电脑。
     陈曦通过对讲机温柔地说:“李教授,准备好了吗?您不用紧张,就像我们之前练习的那样,试着在脑海中想象‘向前移动。”
     监控画面中,李教授的眼球轻轻转动了一下,似乎在回应。会议室里,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苏晓也微微前倾身体,目光紧紧盯着屏幕。
     起初,什么都没有发生。轮椅静静地停在原地。
     陈曦的团队成员有些紧张,手指在键盘上微微颤抖。
     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
     那辆看似普通的轮椅,底部的静音滚轮悄然转动,平稳地向前滑动了一小段距离。虽然速度很慢,但确确实实是按照“向前”的指令在移动!
     “成功了!”陈曦团队中有人低呼出声。
     苏晓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陈曦稳定了一下情绪,继续通过对讲机引导:“很好,李教授。现在,请您想象‘向左转。”
     轮椅应声转向,精准地调整了方向,停在了房间中央那个特制书架的前方。书架上,摆放着几本书,其中一本,是李教授自己撰写的《唐宋诗词赏析》。
     “接下来,”陈曦的声音带着鼓励,“请您想象‘伸出手,然后‘握住书,最后‘把书拿到面前。”
     这一次,难度显然增加了。轮椅前端,一个设计精巧的机械臂缓缓伸出,末端是一个可以微调的夹持装置。
     李教授的额头似乎微微皱了一下,虽然他无法做出明显的表情,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他正在集中全部的精神力量。
     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凝固。
     机械臂的末端微微颤抖着,似乎在捕捉那微弱而复杂的脑电波信号。几秒钟后,它终于稳定下来,精准地伸向书架,轻轻夹住了那本《唐宋诗词赏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然后,机械臂缓缓收回,将书送到了李教授的面前。
     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多余的动作,流畅得不可思议。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掌声。苏晓站起身,走到展示台前,看着屏幕上李教授的脸。
     虽然他依旧无法动弹,无法说话,但他的眼睛里,此刻却闪耀着前所未有的光芒——那是一种重获自由、重新掌控自己生活的激动与喜悦。他的妻子在一旁,早已泪流满面,紧紧握住他几乎没有知觉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李教授的目光落在那本书上,然后,他似乎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在脑海中“下达”了最后一个指令。机械臂再次动作,将书轻轻翻开,停留在某一页。
     “那是他最喜欢的一首词,苏轼的《定风波》。”陈曦轻声说,声音里带着泪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晓的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猛地撞击了一下。她见过苏氏家具给人们带来的舒适与美观,见过新技术带来的效率与财富,但从未有过此刻这样的震撼——当冰冷的科技,真正触碰到人性最柔软的地方,当它不再是商业报表上的数字,而是变成了一双帮助他人重新“站立”起来的手,它所蕴含的力量,远超想象。
     第三章:心意相通的机会
     “停止演示。”苏晓突然开口,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
     陈曦一愣,以为是哪里出了问题,连忙准备关闭系统。
     “不,”苏晓摆了摆手,目光依旧停留在屏幕上李教授那充满光芒的眼睛上,“我是说,停止‘演示。从现在起,这不再是一个需要向我展示的项目,而是一个必须立刻推进的事业。”
     她转过身,看向陈曦和她的团队,眼神锐利而坚定:“陈博士,你们研发的,不是一套家具控制系统,而是一扇门。一扇让被禁锢的灵魂重新与世界连接的门。”
     陈曦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用力点头。
     “我知道,”苏晓继续说道,“将这项技术从实验室推向实际应用,中间还有巨大的鸿沟。算法需要优化,设备需要小型化、舒适化,成本需要降低,还要面对无数的伦理、安全挑战……这可能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投入巨大,短期之内,很难看到直接的商业回报。”
     她环视了一圈会议室里的高管和董事,有些人露出了犹豫的神色。商业投资,讲究的是回报,而这个项目,听起来更像是一项社会公益。
     “赚钱的项目,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苏晓的声音提高了一些,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苏氏发展了百年,从爷爷苏承宗那一代起,就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我们做家具,是为了打造‘家的温度,是为了承载生活的美好。而现在,陈博士他们的技术,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一个让‘家真正与‘人心意相通的机会。”
     她走到窗边,推开窗户,让带着湿气的新鲜空气涌进来。远处,是苏氏工厂的轮廓,那里,有传承百年的榫卯技艺,也有最前沿的工业机器人。
     “什么是‘心意相通?”苏晓转过身,目光扫过每一个人,“不是简单的语音控制,不是程序化的智能响应。而是‘懂你所想,予你所需。对于像李教授这样的人来说,他们的‘心意被困在身体里,无法表达,无法实现。而我们的技术,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嘴,他们的‘手,他们的‘腿。”

第165集:脑机接口的跨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