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188章 刈稻(6)[2/2页]

我,孙山,科举 西门七仔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到孙山的报数,眼睛瞬间放大。
     不敢置信地问:“大人,你刚才没看错吧?是一亩田能收600斤?真的能收600斤?”
     邓教谕是个贴近生活的教书先生,柴米油盐一清二楚,自然明白亩产600是怎样的重磅消息。
     天啊,那是600,不是60!
     邓教谕紧紧地握住列表,一字一字地看过去。
     五亩地五个产量,都在600斤以上。
     邓教谕红光满面,激动地说:“大人,这产量真高,这是沅陆的天大好事,大人,沅陆的百姓有你是他们三生三世修来的福份。”
     张师爷连忙附和:“老爷,教谕说得对,这产量己经很高了,莫要苛刻自己。”
     张师爷时不时听种田的孙山说,如果水稻的种子好,肥料足,灌溉合理,老天爷给力,亩产1200斤不是问题。
     张师爷觉得自家老爷痴人说梦,世上怎么会有如地高产量的水稻呢。
     此时此刻,张师爷感觉产量那么高,不是不可能。
     只是不是现在,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老爷说不定还能培养出高产水稻。
     老爷的目标就是1200斤,如今只有600斤,所以才一脸失望。
     张师爷再次安慰:“老爷,我们慢慢来。不着急,一点一点进步。”
     孙山愣了愣,笑了笑,郑重地点了点头:“师爷,你说得对,一步一步来。”
     张师爷说得对,做事切忌一步登天。
     如今的亩产600斤已经非常不错的,比以前进步不少。
     大乾的水稻平均22.5石/亩每年,折合 240300斤/亩。(默认一石等于120斤)
     高产地区(比如江南,湖广,川地),双季稻或稻麦轮作田,高产时年亩产达46石,约480720斤。
     精耕细作区(如珠江三角洲)采用34;桑基鱼塘34;模式,稻产量稳定在 6石以上(720斤)。(按年计,指带壳谷,并不是米)
     而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水稻产量才是320斤/亩。
     能上千斤已经是70年代之后的事了。
     这次沅陆县,因为使用了鸟粪,单季能亩产600斤,的确是质的飞跃。
     一季稻谷等于别人的一年,甚至还超越不少地方的水稻产量。
     孙山连忙端正自己的态度,点了点头说:“的确比之前的产量高不少。就算普通人家耕种,也不会产量太低,总之会比之前的好上不少。”
     孙山把列表传给在场的官吏,学生,群众查看。
     当然是前两种人群看,让群众看,看个寂寞。
     会写自己的名字已经算得上有文化了。
     王县丞上前一步问:“大人,不远处那些水稻也是使用过鸟粪的试验田吗?”
     孙山点了点:“是。为了验证鸟粪有没有作用,我让人种了不少田。刚才只是统一刈稻五亩。”
     王县丞乘胜追击地问:“大人,要不要继续收割?单单五亩田,数量上有点少。”
     王县丞做事向来犹犹豫豫,虽然肉眼可见的五亩地产量高,但更想不同的五亩地产量是不是一样高。
     孙山对此没有意见,反而赞同地说:“行,那边的水稻也割了。”
    喜欢。
  

第1188章 刈稻(6)[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