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
佟士壮答道:“目前看有三个办法可以打开它,第一,既然确认是暗锁,从理论上来讲就一定会有钥匙,你们不妨再仔细寻找一下,如果真能找到钥匙,一切就迎刃而解了。”许廷他们不禁纷纷点头。
简幼荷问道:“如果找不到钥匙,是否还有其它途径可以打开这把锁?”
佟士壮答道:“第二个方案,就是由我们厂的研发科来解决,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一些高科技手段做出钥匙,不过要是通过厂里进行正规研发,需要一笔庞大的费用,而且是否可以通过厂里的科研立项,还要看这种工艺是否值得,所以很可能即使有钱,厂里也不见得会同意,当然了,除非这笔费用可以使厂里产生足够的利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许廷他们都是心头一颤,简幼荷问道:“据您估计这笔费用大概要多少?”佟士壮答道:“少说也要几十万,所以我不建议用这种方式,不过我可以用业余时间借用厂里的设备,自己独立搞这项研发,对你们来讲,就没有费用问题,因为我也确实对这种工艺很有兴趣。不过这样时间就会很长。
厂里来搞估计一两个月就可以了,我自己做的话,少说要一年的时间。”许廷他们点点头,都觉得虽然时间会拉得很长,总比没办法要好,简幼荷又问道:“那么您说说第三种方案?”
佟士壮答道:“另外一种方案,就是找到这两类人中的任何一类,都有很大可能打开这把锁。”
许廷问道:“哪两类人?”
佟士壮笑道:“第一类就是盗窃高手,jie放前的盗窃高手,除精通各种盗术以外,必是精通各种开锁的锁术,不过能打开这种锁的必是身怀至少高于二十柱绝技的高手,这种高手在全国也不会有几个,而且这样的人*时恐怕早就绝迹了。”
前面讲过,所谓“柱”,便类似当今围棋段位所讲的“段”,是判别一个盗窃高手开锁功夫高低的准绳。
关于这一点,许廷还是从简幼荷的转述中得知。祖父在传授简幼荷开锁技巧的同时,也给她讲述了一些锁术术语的来源。华夏自古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说法。
而在这三百六十行之外的邪行——盗窃这个行当里,也曾是高人辈出。这些高人所掌握的绝技,最主要就是“锁术”和“扒术”两种。
其中“扒术”所指的是偷窃的技巧,而“锁术”便是不用钥匙开锁的技巧。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的开锁和扒窃技巧甚至可以说是一门艺术。
拿“扒术”来说,在掌握了诸多艰苦的基本攻以外,不但要心细、胆大、眼明、手快,更主要的还要巧妙地转移别人的注意力。
要想练成一个扒窃高手绝不是简单的事,确实要经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训练。
“扒术”训练要从指力练起,指力有三关:“碎碳”、“碎栗”、“碎石”,也就是要凭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指的力量,能够捏碎木炭,核桃之类的坚果,甚至是石头。当然,这仅仅是传说,并没有人真正见过。
这三种境界达到,就要进行准确性练习:“悬铃”,即悬空挂一块极其光滑的圆石或肥皂,两侧分别挂一个铜铃,要练到快速取走圆石而铃铛不响。铃铛的距离会随着技巧加深逐渐变近,最后近到和两指再加上圆石的宽度相仿。
练到这个境界,才会进行“沸水取物”训练,也就是许廷他们常听说的“开水夹肥皂”,如果能在极短时间将极其光滑的物体仅用三指的力量从沸水中夹出,而手不烫伤,就算练成了。
不过以上种种训练都是所谓“死”训练,因为扒手们在真正偷窃中所面对的,是不断活动并且有感觉、有警觉的人,因而真正完美的偷盗更为艰难。
所以“扒术”的最高级训练,是用一个木头人来进行的。这个木头人全身关节和活人一样是活动的,木头人挂在半空,穿着和常人一样的衣服,身上绑上一枚铜铃,扒手要伸手在木头人的衣服各个口袋取出物品,而铃铛不因晃动而出声,这便达到所谓“一铃”的境界。
而真正的高手,是要从“一铃”练起,最高可练到“七十二铃”,也就是说最高境界要在木头人身上绑七十二个铜铃,偷走东西而铃铛不响。这种神乎其技,对于“扒术”来讲,实在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喜欢。
第234章 三种办法[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