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城待了两天,又回到了沙湖村,到村里看到两千亩的甘蔗和水稻,涨势喜人,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路上遇到管理稻田的农夫,还打趣几句,“大哥,这抛秧的效果怎么样,这涨势不比插秧的地块差吧,”这农夫道:“这偷懒的人种的水稻,还长的这么好,真是没有天理啊,”“大哥,你一辈子本本分分做人,老天爷照顾你了吗?”“也不能这么说,我在沙湖村不是都争双份的工钱吗?”“你争的都是小钱,你要成为沙湖村村民,到年底起码能分一百两银子,”“这一百两银子从天上掉下来啊?”“别的咱就不说了,就这两千亩甘蔗,每亩甘蔗就能制出一百斤糖,两千亩是不是就是二十万斤,二十万斤糖能卖多少钱,你心里一点数没有吗?”“白糖内地都是一两银子一斤啊,”“你都活在银山上了,你自己还不知道,你没看到别人都回去接全家老小了吗?”这位农夫大哥不吱声了,心里估计在剧烈斗争。
又过两天,李长老领着制糖厂的人到宝山乡考察,最后决定把桃园县制糖厂建在沙湖村,估计也是考虑到我在沙湖村搞试点的缘故,沙湖村砖瓦厂刚冷清两天,就又开始忙碌起来,到了晚上,沙湖村宿舍突然变得人声鼎沸,十来个回内陆接家人的农夫,一下子带来了一百多个人,男女老少围在一块吵吵嚷嚷的,谭香主正乐呵呵地给他们一一做登记,举家搬过来的都是之前在这里的农夫,有几十个单独跟过来的都是他们的亲友,大明人都是很谨慎,说台湾这里好,没有亲眼看见,都是让家里的男人先过来看看情况再说,情况确实好,才会考虑举家搬迁,自古故土难离,没有足够大的诱惑是吸引不了他们的,谭香主登记好人数后,就开始给他们暂时安排房间,又是安排食堂增加饭菜,吃过饭就又要规划给举家过来的人家盖新院子,最后还要安排第二天每个人都干什么活计,忙的不亦乐乎。在同期,整个台湾北部地区,各个乡村,都或多或少地增加了很多人,人口成几何倍数增加,台湾这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来多少人都不用为吃的担忧。
转眼到了五月份,搬迁到淡水乡的各个工坊,全部投入生产当中,兵甲厂生产的各种兵器铠甲,源源不断地分发到各乡村,农具
第144章 紧急调令[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