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灯亮到天明,炉火噼啪作响,像在数着过往的岁月,也像在哼着未来的歌谣。满屋子的竹香混着红糖馒头的甜,在风雪里酿出种特别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是根的味道,是无论走多远,都能循着它找到归宿的味道。
雨水刚过,竹艺工坊的晒场上就铺开了成片的竹篾,浅黄的是台湾桂竹,翠绿的是大陆楠竹,被春风吹得沙沙作响,像无数根琴弦在合奏。沈砚秋蹲在竹篾堆里,正用特制的竹尺测量厚度,他手里的尺子是春杏用两岸竹的竹骨做的,刻度线里嵌着极细的金粉,在阳光下能看出34;一寸相思一寸灰34;的字样——这是他给春杏写的情诗里的句子,被她悄悄刻进了尺子。
34;师傅,这批竹篾能编冬奥吉祥物了。34;沈砚秋举起片桂竹篾,阳光透过篾片,能看清上面细密的纹路,像台湾海峡的等高线图。去年为了找到最适合编织的竹材,他带着徒弟在阿里山住了三个月,每天跟着山民学认竹,手上被竹虫咬出的疤至今还在,却笑说34;这是竹子给的印章34;。
陈砚接过竹篾,指尖抚过篾片边缘的毛刺——这些毛刺都被细心地磨过,是狗剩带着台湾来的小徒弟干的。那孩子刚来时常哭鼻子,说想妈妈,狗剩就教他用竹篾编小竹人,说34;编个妈妈放在口袋里,就像她陪着你34;。现在那孩子编的竹人已经能卖出好价钱,每次寄钱回家,都要在汇款单上画个小小的竹筏。
34;冬奥组委会的人下午来取样,34;陈砚把竹篾分类码好,34;得让他们看看,咱这竹丝不光能编吉祥,还能编出中国人的精气神。34;
正说着,春杏抱着刚满月的儿子过来了,孩子的襁褓是用竹纤维织的布,上面绣着两岸竹的图案。小家伙在娘怀里睁着乌溜溜的眼睛,小手攥着片极小的竹篾,竟是片天然长成的34;两岸统一34;字样——是今早换尿布时发现的,春杏当即用红绳把它串起来,挂在孩子脖子上。
34;就叫陈念台吧,34;春杏摸着孩子的脸蛋,34;让他这辈子都记着,自己的根在哪。34;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陈砚心里一暖。这名字好,念着台湾,也念着团圆。他想起父亲临终前攥着他的手说34;祖屋不能卖34;,想起爷爷在竹篾册里写34;手艺是根34;,原来这些年守着的,从来都不只是竹艺,是比竹子更坚韧的血脉。
下午,冬奥组委会的人来了,还带着位外国设计师。那设计师起初对竹制吉祥物不以为然,觉得不如金属制品精致,直到看到沈砚秋用两岸竹篾编的冰墩墩——竹丝在阳光下泛着莹光,熊猫的眼眶用台湾的黑竹丝编就,肚皮的弧线里藏着大陆的黄河纹路,最绝的是掌心的红心,竟是用竹丝编的中国结。
34;这是活的艺术!34;外国设计师突然用中文感叹,他学过三年中文,知道34;竹34;字在古文中是34;象形字,像竹叶下垂之形34;。他指着冰墩墩的耳朵,34;这弧度,像极了台湾海峡的海岸线,是故意设计的吗?34;
沈砚秋笑着点头:34;每根竹丝都有方向,就像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张清晰的地图。34;
那天的取样很顺利,组委会当场决定追加订单,要把竹制吉祥物作为国礼送给各国运动员。消息传开,竹艺工坊的电话被打爆了,有媒体要来采访,有企业想合作开发竹制衍生品,还有位台湾的老艺人特意打来电话,说要带着祖传的竹丝镶嵌工具来帮忙,34;就算连夜不睡觉,也得让全世界看到两岸匠人的手艺34;。
开工那天,工坊里挤满了人。台湾来的老艺人戴着老花镜穿竹丝,手指虽抖,穿得却比年轻人还准;大陆的竹编师傅教外国设计师劈竹篾,说34;得顺着竹纹走,就像做人要懂分寸34;;王婆带着妇女们蒸红糖馒头,说34;吃饱了才有力气编出好东西34;。
陈念台被放在竹制的摇篮里,就摆在工坊中央,小家伙不哭不闹,只盯着满屋子飞舞的竹丝笑,口水顺着嘴角流到胸前的竹片上,那34;两岸统一34;的字样被浸得更清晰了。
34;这孩子是福星,34;老艺人摘下眼镜擦汗,34;我编了六十年竹器,从没见过这么有灵性的娃。34;
苏念竹从巴黎发来视频,镜头里,她的竹艺馆正在举办34;中国竹艺展34;,最显眼的展位摆着两岸竹做的模型,旁边放着陈念台的照片。34;好多法国人来问这竹子的故事,34;她举着翻译器,34;我说这是中国的39;和平竹39;,根在大陆,枝在台湾,风一吹,就知道彼此在想什么。34;
视频里传来阵阵掌声,陈砚突然觉得眼眶发烫。原来这竹艺真的能说话,能跨过山海,能让不同语言的人都听懂34;根34;的故事。他让林溪把视频投在墙上,让工坊里的人都看看,他们编的不只是竹器,是能飞向世界的中国声音。
入春后,两岸竹的新苗长得飞快,竹节上的花纹越来越清晰。有天夜里下暴雨,陈砚担心竹苗被淹,披着雨衣去实验田,却发现两岸的徒弟们早就守在那里,用竹篾搭了个临时的棚子,每个人都浑身湿透,却紧紧抱着竹苗不撒手。
34;这苗比咱金贵,34;台湾来的小徒弟抹着脸上的雨水,34;俺爹说,当年他就是抱着棵竹子浮在海上才活下来的,竹子能救命,也能记着回家的路。34;
陈砚看着孩子们在雨里护着竹苗的样子,突然想起阿瑶和镇魂珠。原来守护从来都不需要惊天动地,就像这些孩子护着竹苗,就像他守着竹艺坊,就像千万人记着回家的路,点滴坚持,终能汇成江海。
清明那天,工坊组织两岸的年轻人去祖屋的纪念馆。孩子们在阁楼里看到爷爷和沈敬之当年用过的竹笔,突然提议要合写幅竹艺长卷,用两岸竹的竹丝编着,从甲骨文的34;竹34;字一直编到现代的34;两岸一家亲34;。
长卷展开时,竟有三十米长,像条蜿蜒的河。陈念台被放在长卷的起点,他的小手无意中碰到竹丝,那些竹丝竟自动排列成个34;家34;字,惊得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34;这是天意啊。34;老和尚不知何时来了,手里的竹杖在地上敲出节奏,34;竹有节,人有魂,魂归处,便是家。34;
陈砚望着长卷上跳动的竹丝,突然明白爷爷为什么要把竹篾册留给后人——不是让他们固守老手艺,是让他们用新的方式,把念想编进时代的纹路里。就像这长卷,既要有老竹的坚韧,也要有新竹的灵动,才能在岁月里站得更稳。
入夏时,冬奥吉祥物的订单完成了。两千只竹制冰墩墩和雪容融整齐地摆放在竹楼前,阳光照在它们身上,泛着温润的光,像两千个微笑的使者。发运那天,村里的人都来送行,王婆给每个吉祥物系上红绳,说要给它们34;讨个平安彩头34;;狗剩撑着最大的竹筏,把吉祥物运到镇上码头,筏子上插着面竹制的五星红旗,风一吹就猎猎作响。
陈念台被抱在沈砚秋怀里,看着吉祥物被装上卡车,突然咯咯地笑起来,小手指向台湾的方向。所有人都明白,这孩子是在说,等冬奥结束了,要让这些吉祥物也去台湾看看。
那天晚上,陈砚在竹楼的炉边翻那本合璧的竹篾册,发现最后一页多了行稚嫩的笔迹,是陈念台用口水在纸上蹭出的痕迹,竟像个歪歪扭扭的34;团34;字。他笑了,提笔在旁边写下:34;竹丝千缕,不及血脉一缕;岁月千般,难抵乡愁万般。34;
窗外的两岸竹已经长得比竹楼还高,竹梢的叶子在月光下泛着银光,像无数双注视着团圆的眼睛。陈砚知道,这故事还长着呢,就像这竹子会一年年抽新枝,就像陈念台会一天天长大,就像千万个念想会慢慢汇聚成河。而他们要做的,就是守着这炉火,守着这片竹,守着心里的根,让每个明天,都比今天更靠近团圆。
竹楼的灯亮到深夜,炉子里的火映着墙上的全家福,照片里的陈念台正对着镜头笑,脖子上的竹片闪着光。满屋子的竹香混着奶香,在夜色里酿出种特别的甜,那是希望的味道,是团圆的味道,是无论隔着多少山水,都能顺着竹丝找到的,家的味道。
喜欢。
第568章 三一同归(68)[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