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贩,福鑫厂的工人最多的时候,超过2500人,热闹非凡,风光无二。
     上世纪80年代,在向海这座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城市迎来了“三来一补”企业最高光时代,而福鑫电业是来料加工企业的优秀代表之一,即外商提供原材料,委托工厂加工成为成品,产品归外商所有,我方按合同收取工缴费。
     福鑫厂由镇委镇政府注资成立,主要加工生产影印机、列表机、传真机和照相机及其配件。然而,受1998年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受到了严重挤压,当时的工厂领导层做出了错误决策,跟风制造生产大哥大,结果只有1999年赚了点钱,第二年就亏了两千万,到了2001年,大哥大全面退出华夏市场,福鑫厂再亏四千万。
     于是,2002年,福鑫厂领导班子调整,赖文财走马上任,任党委书记、厂长,而他更大胆冒进,大手一挥,重金投资生产DVD,投入了大量研发和广告,结果,始终无法与飞利浦、索尼、松下等国际巨头抗衡,主要短板在于缺乏核心专利,在中低端市场也节节败退。
     实际上,在整个DVD产业链上,国内企业始终处于相当被动和不利地位,很难与国际巨头竞争,反映出我们在关键核心技术及知识产权方面是有多么的薄弱。
     赖文财的错误决策,让本来就风雨飘摇的福鑫厂再遭重创,当时还是福山镇的镇委镇政府输血4000万元,才没让这家大型企业轰然倒塌。
     2006年,赖文财又融资几个亿,开始进军手机领域,模仿国内着名品牌手机金立,生产制造了山寨版豪华商务手机:玉成手机,售价元一台。结果,送人的比卖出去的还多。
     经过几番折腾,福鑫厂千疮百孔,奄奄一息。
     在副厂长向北方、老员工张安庆等人的推动下,福鑫厂被迫回到了来料加工的老路上,继续帮外商生产制造影印机、列表机、传真机等电子产品,只是,中间耽误了差不多10年,各方面都跟不上市场的变化,合作方也被同行抢走了,产业链断了,市场份额没了,从今年年初开始,就已经没有什么订单了。
     如今,福鑫厂半年多发不出工资,人心惶惶,危机重重。
     赖文财折腾来折腾去,折腾进去好几个亿,福鑫厂负债累累,旦夕可亡。
     没想到的是,门口保安狗眼看人低,横竖不让他进,这更让他怀疑工厂有情况。
     但也不能硬闯,这会儿厂子里面黑灯瞎火的,什么都看不出来,难不成逮住一个工人问明天是不是要去上访?人家也不会说,那也打草惊蛇了。
     他便掏出手机就给赖文财打了过去,可半天没人接,只好又打给了分管经营的副厂长元烨。
     听说林居正想到工厂里看看,劝退无果后,元烨说:“这样吧,你在原地等着,我这就过来。”
    喜欢。
  

第21章 刺探情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