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十六章 代燕渔阳之战(一)[2/2页]

燕庭帝歌(系统之逐鹿春秋) 君王醉倾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r/>     姬衍令他们查抄前,特地让他们把谷氏的罪行公布出来,然后再查抄。
     不然无缘无故查抄一个大家族,起码会收到商界抵触反弹。
     这样就是给其他商户一个信号:你们想怎么搞我不管,要是不听我话,那你死定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今天的事儿是真多,姬衍『揉』了『揉』太阳『穴』,对着一旁一直装作不存在的郭隗道:“郭相,谈谈黄金台之事吧。”
     “王上准备好了?”郭隗微微一笑,开口道。
     “拨金五万,于蓟城北修筑黄金台,即可昭告天下,不问出身,有才者居之!”
     “王上圣明!”
     姬衍一阵欣慰,突然想起系统的新功能,于是在心里默念道:“查询索超所遇未查询过的能力值单项七十的人才。”
     虽说有些绕口,但姬衍还是念了出来。
     “叮...正在搜寻中,请稍后。”
     “叮......查询完毕,高亮——武力值84,统御值79,谋略值67,内政值61,魅力值80。忠诚度等级3。”
     “叮......查询完毕,花荣——武力值86,统御值79,谋略值67,内政值68,魅力值86。忠诚度等级为2。”
     “花荣为中国着名小说《水浒传》中的108将之一,有百步穿杨的功夫。在梁山泊英雄中排行第九,为马军八虎骑兼先锋使之首。原是清风寨副知寨,使一杆银枪,一张弓『射』遍天下无敌手,生得一双俊目,齿白唇红,眉飞入鬓,细腰乍臂,银盔银甲,善骑烈马,能开硬弓,被比作西汉飞将军李广,人称小李广,因善使银枪,又称银枪手。只因义兄宋江抱不平而被小人陷害,后被好汉王英等相救,上了梁山。受朝廷招抚后,在对辽国、方腊战役中屡立奇功,然在大哥宋江被高俅等害死后,与吴用一同在宋江墓前自缢身亡。”
     小李广花荣竟然是代将,姬衍有些无语。
     “花荣有特殊技能,是否查看?”
     这么贴心,竟然主动提示我?
     “查看!”
     “技能:百步穿杨——使用弓箭『射』击时提高武力值三点。”
     “叮......查询完毕,公羊丁——武力值87,统御值63,谋略值59,内政值34,魅力值67。忠诚度等级2。”
     “公孙丁——春秋各国涌现出许多着名『射』手。卫国的公孙丁,不但以善『射』称着于世,并且教会了名『射』手易公差,而易公差又教出了尹公佗。三人一脉相传,都威震四方。以后公孙丁到了齐国,他们师徒在卫国齐国都传授了弓箭之术,带出一批着名『射』手。”
     又是一个神『射』手。
     代国三大将,也不知道以谁为主将。
     “叮......发布任务:雄踞北原!任务目标:成为强国之一。任务奖励:一次能力值单项超过九十的人才投奔。”
     .......
     起了个大早的索超面『色』沉重,他已经得到消息,张飞的驰援已经赶到,正在与穆弘埋伏在挌山附近。
     而河对岸的敌军突然多出三杆大旗,上面分别写着公孙、高、花。
     高字索超知晓,这是先前与索超大战的代将,名为高亮。
     至于花以及公孙......
     代军的增援已经到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动进攻。
     索超警惕地想着,开口道:“传令下去,所有人甲不离身,随时警惕代军进攻!”
     而河对岸的代军的高层将领此刻正聚集在一座军帐之中,互相商议这什么。
     “我等拜见公子!”
     高亮等将齐齐朝着主座上的青年男子拱手,一同拜道。
     “我既处身军旅,应以职位相称,诸位将军不是应该称呼我为主帅么?”青年眉『毛』微皱,不满的开口道。
     见状,高亮等将暗道一声不好,看这架势公子庄是想要『插』手军事?
     没错,这名青年正是代王之子,公子庄,子庄。
     “拜见主帅!”迫于王权,花荣、高亮、公孙丁只能朝着公子庄拜道。
     “善,诸位将军,可有破敌之策?”公子庄眉『毛』舒展,忍不住笑了两声,开口道。
     在公子庄看来,燕军不过是一群羔羊,随便一个冲锋便可取得胜利。
     他现在已经在幻想起携灭燕之功劳归代继任太子的美梦中了。
     “公子,我军可绕过河水,徐徐图之,不可『操』之过急。”花荣沉稳地开口,若是强渡河流,肯定会遭受索超的弓兵袭击,造成一波不必要的伤亡。
     “不行,必须强渡钖水!”公子庄斩钉截铁的开口道。
     笑话,若是耽误了时日导致燕军撤退怎么办?
     公子庄不禁想起了这一点,万一燕军撤退,我该如何凭借这泼天大功登上代王位?
     “传本帅军令,休整半日,今日午时渡河!”
    喜欢燕庭帝歌(系统之逐鹿春秋)燕庭帝歌(系统之逐鹿春秋)。
  

第二十六章 代燕渔阳之战(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