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四百零二章 诸事渐备[1/2页]

汉末第一兵法家 南宫我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又一日,行军依旧。
     队伍中,后队淄重队中,偏厢车已足有十二辆,每辆偏厢车,一侧都有一块长的木板,教书先生们或用石灰水, 或把字写在麻布块上,然后用饭糊在木板上。
     最小的孩子,六岁以下的小朋友,在车上,更大一点的,在地上跟着走, 或者由大人抱着背着。
     现在教学进度,全停了,只学音标,音标学完了才方便学字。
     李孟羲到来时,小朋友们都在,“啊,我,鹅,一,五,鱼”的背音标。
     声音古古怪怪,看着可可爱爱。
     李孟羲看了一会儿,觉得,有些单调了。
     就是单调了些,不像书声琅琅的模样。
     思索片刻,李孟羲过去,决定教小朋友们古诗。
     论适合启蒙的古诗,毫无疑问, 当属白居易之诗为第一。
     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
     李孟羲教,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一首。
     诗教完,李孟羲离开,教书先生们之中,起了波澜。
     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一群人,教书先生们对李孟羲做的诗歌赞叹不已,钦佩之至。
     殊不知,这根本就不是李孟羲做的。
     还有,如此一般的好诗,李孟羲少说还能抄来一两百首。
     只靠剽窃,李孟羲就足以名扬一世。
     于是之后,小朋友们便开心的背着离离原上草。
     书声琅琅,闻者不由露笑。
     行军队伍再往前,乃是粮草淄重车队,以及匠营渔营诸部。
     匠营如今车二十五辆,拉满干木头的牛车有四,拉工具的车有一,拉没做完的车轮,没刨好的木板等木件儿的车另有三辆。剩下的,拉铺盖卷的车,用去三辆。
     剩下空车有十四辆。
     十四辆空车意味着,夜晚木匠们干活时,把板车翻过来扣地上,足有十四个刨木头的平台。
     还有,行军之时,一人拉车,一人坐车上,则能有一人可在车上,削一些薄木条,刨薄木板之类的活儿。
     做板车的整个过程,加工辐条方木一类的小活儿,占据了总工作量的一半多,另外的一半是热处理和组装。
     把小木件放到白天来做,让板车的生产速度能快一倍。
     有激赏法在,木匠们做成一辆车,能得不少粮,因此干活的时候,个个卖力。
     李孟羲从木匠队过,见到但凡空板车上,车上必然有人,车上的木匠在颠簸的车上或是拿镰刀削辐条,或是腿压着刨方木,所有板车都完全利用上了。
     再前,是屠匠营。
     屠匠营车只有两辆,屠匠营人不多,车也不多,工具也不多。
     屠夫们屠宰牲口时所需的工具,不过是用来抬大牲口的杠子,绳索,解牛尖刀,以及剁骨的斧头,和剁肉的门板,及装肉的篓子框子一类工具,和接牛血的盆桶。
     木匠营备下两个门板,十来条杠子,篓子盆桶刀斧等,这一切加起来,一辆车拉就够了。
     余下一辆,堆放屠夫们各自的铺盖行囊。
     屠夫二十余人,一车放不下所有铺盖。
     细看发现了略有趣的事,屠夫营,但凡身背行囊吭吭哧哧走路的,全是较为年轻的屠夫,身上无行囊,行囊放在车上的,都是较年迈的人。
     如之前李孟羲所想,板车是磨练队伍的重要工具,重要性等同于舰船之于水兵。
     围绕板车,谁来拉车,谁来替换,多久换一人,谁的铺盖可放在车上,谁的不放,方方面面需要协调。
     围绕板车进行的纠扯和磨合,就是锻炼队伍的过程。
     以细微处观之,屠夫营,老弱的铺盖能放车上拉着走,青壮则背着铺盖,足可说明屠夫营的管理和纪律像回事。
     由此可见,屠匠营的那个很有脾气的屠信老人,管理能力很是不错。
     再前,为渔营,渔营车更多,车增多至六辆,可车看起来不怎么够的样子。
     渔营人数规模大,人也多,六十人左右,渔营的工具很占地方,尤其是鱼鹰舟,渔营小舟已是很轻便的舟了,可要是往车上放,一车拉两艘小舟就放不下了。
     车只有四辆,鱼鹰舟已多至九艘,不够放,故而,渔夫们一人扛着一艘鱼鹰舟扛起跟着行军队伍走,渔鹰舟不过几十斤的,扛起走并至太不劳累。
     渔营最不好管理的工具是鱼网,别的其他营,不管是木匠们的木工用具,还是屠匠们的木杠门板,随便一放就行。
     而鱼营的鱼网则不能随意乱放,网不同别的,堆一起容易缠住。
     民间有俗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是因为,用植物纤维如麻或者草编的鱼网,下水之后,湿漉漉的,堆积起来,容易腐烂。
     所以,为延长网的使用寿命,打一天鱼,就得晒两天网。
     渔营存放渔网的方法是,每日早起行军,渔夫们三四人,或者五六人,抓着大网的边角,把网拉着走。
     这样,就等于是把网摊开晾了,随着人的走动,鱼网上的水不停淋下滴落,比静止晾晒效率更高,再加上天上的日头一晒,用不了半个上午,鱼网就完全干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鱼网也是可以随军晾晒的,跟民夫们拾的柴一样,民夫折下湿树枝,树枝当时不干,背着走几天,树枝经太阳暴晒,很快就变成干柴。
     军中万人,战兵千余,渔营匠营诸部加起来,不过几百。
     余下的,民夫大几千人。
     行军队伍之中,民夫队伍尤其漫长。
     与最初的一身穷弊模样相比,如今民夫众人,殷实了许多。
     殷实不在衣能蔽体,而在其身有长物。
     如今民夫众人,怎么看怎么不像流民,更像是赶集或回家的乡人,看他们身上,柴捆一个比一个多,柴捆最多的,用一根粗枝挑着,前边挑两大捆柴,后边挑两大捆柴,柴捆比人都高。
     累是肯定累的,柴其实捡一点就够了,捡太多背着累人。但要是真劝的话,大概是没人听的。
     劳动人民勤劳朴实,哪怕是一根草,只要有点用,都不肯丢掉。
     挺好,民夫营中储备着大量柴草,也算是囤积了物资,若有需要火攻之时,民夫营人人身上一个柴捆,大几千捆柴,火烧连营都够了。
     再有,这军中第五营,专养鸡鸭的一营。
     拉鸡鸭笼的车,就一辆车,负责养鸡鸭的人,却有二十人。
     行军途中,养鸡鸭的人,会时不时朝笼子里看,看没有下蛋。
     有时鸡蛋下了,“呀,又下了个蛋。”人们会开心起来。
     枯燥的行军途中,数鸡鸡蛋是很好的消遣。
     众人看向鸡蛋的眼神是羡慕的,但无一人会有想把鸡蛋拿走的想法。
     因为人多,众目所视,根本让人升不起贪墨鸡蛋的想法。
     负责养鸡的众人无法想到,李孟羲根本不去频繁来看鸡鸭下蛋没有,却很自信鸡蛋鸭蛋不会失窃。
     李孟羲之所以找一大群人养鸡鸭,他把人性算准了,用他喵的概率算的。
     傍晚,扎营。
     继鸡鸭猪笼之后,木匠营又有好东西做成了,是抽屉车,做麦芽糖的抽屉架子。
     做成的架子,形类衣柜,长与板车等同,分三排,每排上下抽屉,有五个。
     共计是十五个大抽屉。
     李孟羲把抽屉抽出看,抽屉做的很不错,是用平木板,再用长木条钉在一圈,就钉出了抽屉的深度,简陋且实用。
     李孟羲迫不及待的就要用这些抽屉做麦芽糖。
     他虽然迫不及待,但并不急迫,拿来麦子,李孟羲先把麦子称了十斤出来。
     然后,让鲁犁帮忙,两人一起按照做麦芽糖的流程,先把麦子倒抽屉里,薄薄两层,撒平,然后稍稍薄撒一层水。
     再把麻布湿了水,铺在麦子上。
     一个抽屉一个抽屉的放麦子,到第五个抽屉时,麦子没有了。
     最后,称了数次麦子,十五个抽屉放完,共计用了三十二斤麦子。
     按第一次制作麦芽糖那时,麦子与麦芽糖的收获比,一斤麦,大致可得,麦芽糖四分之一斤。
     麦芽糖的生产周期是四天左右,四天时间,麦子大概能发芽。
     也就是,三十二斤麦,四天,可得麦芽糖八斤。
     平均一天两斤麦芽糖。
     这点量,足够给伤兵营那个昏迷不醒的伤兵作为特用口粮。
     但也就是足够一人。
     假若再有哪个伤兵被开膛破肚,只能吃流质食物时,就还需要麦芽糖。
     一辆麦芽糖生产厢车,只够供给一个,最多两个伤兵。
     车太少,最少得十辆麦芽糖厢车才够用。
     李孟羲跟鲁犁说,抽屉架子需要继续做,一个不够用。
     鲁犁领命。
    &

第四百零二章 诸事渐备[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