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八回[2/2页]

柿子湾 旷野牧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能够考上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但如果分数不够,即使愿意掏钱也是上不了大学。不过,要考上了,即使家里再困难也能顺利念完大学,因为从小学生到博士生都是公费的,个人只需掏伙食费和书本费,而且大学里还安排了助学金,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学生毕业,从中专生到博士生都包分配工作,不需要自己到处去找。
      瓜儿一心要考上大学,她觉得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辜负爹妈的一片苦心;因为爹妈那么大岁数了才有了她,不仅把她养大成人,还一直供她念书,实在是不容易,甚至她爹为了省钱、不肯手术而病故。想到这些,瓜儿的压力也挺大的。但转眼又想,自己想得太多也无益,只有轻装上阵,才能发挥好。于是,她心里就剩下一个念头,就是刻苦复习,专心应考。
      见干女儿要考大学,叶子特地去了一趟柳湾的庙里,跪在天地爷面前,又是焚香烧纸、又是念念祈祷的,恳请庙里的神灵保佑干女儿和她的狗娃都能一如所愿地考上大学,将来能有出息。
      这说快也快,七月七八九三天,瓜儿在县城参加了高考。八月中旬,班上第一个接到了录取通知书,说是考上了省城的师范大学。
      小小的清平出了个女大学生,村里就像有了喜事似的,左邻右舍的不时来到武家聊聊天,有送桃子的,也有送鸡蛋的,有抱个西瓜来的,还有端碗好菜来的,似乎大家像多亲的亲戚似的。
      瓜儿从小到大一直在念书,和村里的大妈、大婶们也没多说过多少话;现如今却都仰着笑脸和瓜儿说这个问那个的,瓜儿似乎还多少有些不自然呢。而武家老婆呢?村里无不夸武家老婆有福气,养了瓜儿这么个好闺女,夸得老婆子成天价笑得合不拢嘴儿。老婆子高兴之余,跑到老头子坟上,点了香、烧了纸,给老头子说道了半天。
      武家的那个河南老乡也来到清平给武家老婆子道喜,留下些钱。这河南老乡的光景过得倒还不错,两个儿子都成家了,各过各的,家里也没什么事。自从武家老汉过世之后,那河南老乡总是隔三差五就来看看武家老婆子。两家人虽然不是什么亲戚,但都是当年一块儿从河南讨饭来的,不是亲戚却胜似亲戚,这么多年来一直相互照顾、互相提携。河南老乡知道武家的情况,瓜儿上了大学后,每次来清平,都是十块八块的掏给武家老婆子。这时的钱可顶钱,十块钱就够一个农村孩子一个多星期的饭菜钱了,因为他们多是吃蔬菜。
      这时候,农村改革已经两三年了,城市改革还没有铺开,乡下孩子上大学,得先从家里带粮食到镇上粮站换粮票,以便入学后到食堂买饭菜票就餐。在本省上大学的,就兑换本省粮票;到外省上大学的,就兑换全国通用粮票。瓜儿在叶子干妈的陪伴下,到清溪镇上的粮站兑换了一些本省粮票。武家老婆毕竟岁数大了些,虽然耳朵不聋,但眼睛已经有些花了,叶子和邢家媳妇就帮着给瓜儿准备了新被子、新床单,还准备了一些换季的衣服。
      要入学报到了。瓜儿长了这么大,都没有在县城痛痛快快地逛过,这眼下可要出远门到省城去了,武家母女就甭提多心盛了。动身的前一天,瓜儿和武家妈妈把被褥、衣服和日用品打了包,用塑料袋装了一些邻居送的熟鸡蛋、蛋糕和饼干什么的。这天晚上,母女俩躺在炕上聊了许久才入睡。瓜儿说起了已经过世的武家老爹,说起老爹生前的点点滴滴。
      第二天一早,叶子和武家老婆用马车把瓜儿送到清溪汽车站,瓜儿跟武家妈妈和叶子干妈道了别,便踏上了开往平阳的汽车。
      当天下午,车就到了平阳的长途汽车站。瓜儿先挎上小书包、拎起塑料袋下了汽车,又从司机师傅那里接过行李,便出了汽车站。再往北拐一截,就看见了平阳火车站。瓜儿先到售票窗口排队,凭录取通知书买了夜里去省城的半价学生票。然后,在火车站一旁的小饭馆里吃了碗面条,装了一大杯开水。因为是第一次出远门,对平阳也不熟悉,瓜儿就没敢上街逛,径直走进候车室,坐等着进站时刻的到来。
      夜里十一点多,瓜儿随着旅客队伍检票、去站台、上车。又在旅客的帮助下,把行李送到行李架上。第一次坐火车,瓜儿既好奇又陌生,也格外小心,坐在座位上,双手不离小书包,时不时看一眼行李架上的行李。夜间行车,大家多在睡觉,一路上瓜儿也没和邻座的说几句话。就这样,半睡半醒地一直坐到省城,也没看见车窗外的风景。
      上午九点不到,列车到了省城,瓜儿背着行李随客流出了站。一切是那样的新奇而陌生,但瓜儿不敢四处走动,径直向师大新生接待处走去。学兄学姐很热情,照应新生上了校车,不时和新同学搭讪着,看看车窗外省城的街景,向师大驶去。
      要说这省城,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军政要地,它依山傍水,地理位置十分险要。省城的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像一只大簸箕的样子,汾河自西向东、然后又折南流经市区,山麓泉水丰富。这里交通发达,有同蒲与石太、新太和太岚铁路交汇于此,公路也四通八达。有丰富的煤、石膏、石灰石、耐火粘土和铁矿,钢铁、煤炭、机械、化工、建材、纺织、食品等工业都很发达,是重要的能源重工业基地。这里盛产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物产丰富,还有优质水稻。有晋祠、天龙山石窟等名胜古迹。
      火车站离师大不太远,乘车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在辅导员指教下,瓜儿随着同学办完了入学手续,又买了饭菜票,然后就到宿舍收拾起了床铺。
      瓜儿住在师大新盖的女生宿舍里,八个人一间,四张上下铺的钢管床分两边靠墙放着,中间一溜儿摆放着两张新木桌。木桌挺大,是两边都有抽屉的那种款式,每四个人共用一张桌子,两两相对。室友来自四面八方,有来自大城市的,有来自小县城的,也有来自农村的;有穿戴时髦的,也有衣着朴素的;有待人热情的,也有不大爱说话的。
      就这样,瓜儿开始了她的新的生活。不过,不知咋的,不管叶子如何地关心干女儿,瓜儿却从认识那天起,就没有主动看过叶子,更没有给叶子写过信。当然,这是后话了。
      干女儿上了大学,这对叶子的触动确实很大,她着实开心了好一阵子,更把满心的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狗娃和杏儿身上。心想,二狗念书不行也就算了,狗娃和杏儿可得给她争口气,也能像瓜儿一样考上大学,她就心满意足了。
      作爹的不在家,这娘就是娃儿们的依靠。叶子听邢家媳妇和武家老婆的劝,开始把自己身体当事多了,出门不怎么骑自行车了,不是听人家说走路锻炼,就是赶着她那辆小马车。而且叶子还跑到县城,让在县城工作的弟弟带着,主动去县医院找老中医看了看,抓了一些药。毕竟还年轻嘛,来得也快,吃了药不多日,叶子就感觉精神多了。成天家不是跑地里,就是去柳湾或清平的。忙碌中,这日子过得充实而舒心。
      到了秋天,这吴家便开始忙着一件大事。常言道,攒着攒着,窟窿等着。叶子和婆婆尽心尽力地种了两年责任田,才衣食不愁、有了些积蓄。小户人家才有好转,就怕遇大事。可这眼下这房子漏雨漏得实在不能再住了。而实际上,这翻盖房子的事儿,叶子去年养腿伤的时候就计划好了,而且已经一步一步准备了一年了。
      这不,去年赶入冬前从院子里挖下的几十棵杨树也晾干了。这一年凑空打下的一排、一排的土坯也干透了。为了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好点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说干就干,叶子在哥哥、弟弟和小姑子夫妇的帮助下,买了砖瓦,又买了梁、檩和板材什么的。钱不够,又借了些钱。请了匠人和邻居,趁秋天干燥,开始拆的拆、盖的盖,翻盖房子了。
      说快也快,两个多月时间,原先的小北厦变成了三间“穿靴戴帽”的新北厦,原先的小西厦也变成了三间“穿靴戴帽”的新西厦,南边稍门边的饭厦子也翻盖了一下。一家人赶在冬前搬进了新房子,虽然房子还没有完全干透,但冬天在屋子里烧火做饭、还有取暖炉子,也不大紧。
      几十年了,头一回看到自家有了像样的房子,吴家婆婆禁不住含着泪花对叶子说:“我生了个不孝的儿子,几年了不回来,不管老婆,不管娃的,也不看看我这把老骨头;可老天爷给了我一个好儿媳。叶子,我的儿,没有你,咱这家没有这个样儿。你住新北厦,我住新西厦。”听了婆婆的肺腑之言,叶子也禁不住落下了眼泪。
      可就在刚搬进新房子后不久,这吴家婆婆却病了,村里的医生给打了几针,又开了一些药吃了,却不见效。
      这吴家婆婆是典型的乡下“小脚妇女”,一辈子勤俭持家,几乎没有出过远门,最多也只是到清溪镇上赶赶集什么,就连汾湾县城都没有去过。老婆子虽然没见过啥世面,但心里明白,知道叶子这么多年不容易,晓得家里才翻盖了房子的,眼下是光景正紧张的时候。
      所以,等叶子要带她去医院看看的时候,吴家婆婆劝叶子不要着急上火,说年岁老了见效就慢;还说她命大、没事,当年就是拖儿带女一路讨饭过来的,身板儿硬朗着呢,不用去什么医院,吃吃药慢慢就好了;就是不肯住院治疗。
      欲知后续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a
      h
      ef=
      网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a
      a

第十八回[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