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般的剑要长出一倍左右。
“这剑是用什么做成的?”马腾见这剑与常见的剑大不相同,疑惑地问道。
“嘿嘿,没见过这种剑吧?”元放先生自豪地说,“这是几百年前我师门的一位道长云游时,在一个天坑附近发现了一块巨大的陨铁,请铸剑名师历时三年打造而成。此剑三十六斤,取天罡之数。除此剑外,还打造了一柄长刀、一把匕首。这柄剑在我师门藏宝洞中存放了几百年,今日经师长许可,取出赠你。剑首上的这两行字是‘重剑无锋,大巧不工,道心长存,谁与能争!此剑的名字就叫无锋。既然无锋,自非一般人所能用。你的内力修为、心境修养都堪配此剑,它的妙处,日后你且慢慢体会。今天我就代表师门正式将此剑赠予于你。”说完,元放先生双手捧剑,递给马腾。
马腾急忙站起,双手接过宝剑。
“今日我授你奇门十三剑。这奇门十三剑是我道家古老的剑法,蕴含天、地、人三才之道。这十三剑是指劈、点、云、抹、挫、斩、拦、刺、挂、拖、崩、撩、搅十三种实用招式。古人云,它内有纵横出奇之妙,中藏鬼神不测之机,形、法、势三者兼备,一动则内合其气,外合其形。你且看好了,我给你演习一遍。”
于是元放先生持剑在手,缓缓施出。剑法挺简单,马腾一时也看不出其中的妙处。先生让马腾依式演习一遍,详解每招每式的特点、奥妙所在,并参以种种变化。经先生这么一解说,马腾方觉此剑法奥妙无穷,看是看不出来的。整整一天,马腾才练习熟练。饶是马腾内功修为不浅,但此剑太重,这一天下来,马腾也觉得手腕发酸。
先生说:“练习此剑法,必须达到手剑合一、身剑合一、心剑合一才算大成。时间还是一年。明年此日,我等还在此相见。”
晚上,马腾躺在炕上,把十三种招式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然后又开始琢磨师父临走前说的话,究竟什么才是手剑合一?怎样才能做到身剑合一?心剑合一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想了半天,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最后下定决心,“算了,不想了,现在想也没用。还是像学弓箭一样,从头开始,慢慢来,车到山前必有路。”
第二天,马腾上山练剑。先练劈剑,劈剑分为进劈、退劈、抡劈三种。抡劈又称为翻身劈或回马剑,使的时候拖剑诈败,然后翻身跳跃,乘势往来便劈,必中来敌。
这是十三剑中的一项绝招。马腾觉得进劈、退劈太过简单,没有挑战性,抡劈还有点意思,于是在抡劈上下功夫比较多。一次在练习抡劈时,不小心抡在一块石头上,只觉胳膊剧震,虎口迸裂,而长剑无锋已脱手而出。
马腾捡回无锋,回来再看被劈的石头时,傻眼了:只见石头上只是砍出一条白白的痕迹。马腾觉得不对劲,心想师父对这柄剑如此看重,应该比一般的宝剑要好。能不能削铁如泥现在还不知道,削石如泥应该说没问题啊,怎么才弄出这么一点点动静来?
思忖半天,忽然一拍脑袋,“笨呐!师父说以我的内功修为可配此剑,这就是说在运剑的时候要用内力呀!可我尽使蛮力了,幸亏无锋没有事,若要有一点损伤,我的罪过可就大了!”
想通了此节,马腾觉得有如峰回路转一般。再运剑时,凝神静气,气沉丹田,然后力透剑柄,刺时神聚剑尖,劈时力达剑刃,如此一来,感觉果然大不一样:
一是重达三十六斤的无锋好像变轻了,握在手中再无沉重的感觉;二是觉得剑的威力好像变大了,运剑时隐隐觉得有剑气出没;三是对这柄剑由陌生而熟悉,渐渐地喜欢上了这把剑。遂如法炮制,十三招剑式依样练习,两个月下来,招招练习精熟,对奇门十三剑的理解和感悟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一日,马腾在山中休息时,忽发奇想:现在自己只是单项练习,这十三招能不能连起来练?要是能连起来又会是咋样呢?
马腾是个说干就干的人,马上持剑站起,练习起来。但半天下来,毫无进展:劈、点、云、抹、挫、斩、拦、刺、挂、拖、崩、撩、搅这十三式每个的着力方式、方向都不一样,有的两者之间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根本就无法连通,变招之时必然停顿阻隔。
马腾有点气馁,但那股不服输的劲头瞬时又上来了,一日不成两日,两日不成三日三个月下来,招式倒是越发精准,但十三剑贯通之事却依然原地打转。
马腾开始自我反省:问题到底出在哪儿?自己究竟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师父是怎么对自己说的?想起师父,忽然想到师父临走前告诫自己要“放下”。想到这一点,心里蓦地有了一丝明悟:自己是不是太过执着了?师父说要无为而不为,而自己是不是太过“有为”了,所以不成功?
想到此际,马腾遂起身站立,凝神聚气,放空自己,握剑挥舞起来。此时,马腾心中已忘记了何为劈何为点,也不知道什么是挂什么是搅,只是将剑顺势击发,根本不去理会到底是什么招式。此刻,马腾已逐步进入了一种空明的状态,身随剑转,剑掩身形,发手如闪电,驻足如磐石,迂回婉转,忽疾忽徐。剑势连绵不绝,于无剑处,处处皆剑。进退转换,轻灵自在;跳跃纵横,知机入神。忽然大喝一声,将手中无锋向不远处一块巨石掷去,只听“噗”的一声,长剑直没入柄!
第二章 马家有子初长成(3)[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