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看到报纸消息的众多中小投资人欢天喜地的表示帝国政府的做法喜普奔,到交易所一查账户,原本跌到一钱不值的股票,全部都变成了资金,交易所在将冻结的钱款划拨完之后,直接注销了所有这些强制回购的垃圾股票。
众多的骗子公司和皮包公司的股票全部因为恐慌之后报纸连篇累牍的报道其空心本质,一路跌到退市边缘帝国证券交易法规定股价低于1元三个月内股东不能把股价拉回1元以上,就要强制退市了。,许多市民的血汗钱血本无归之际,交易量几乎为零的这些股票竟然还能变成钱,不能不说国家下定决心的力度很。
最关键的就是那些购买了海量股票和期货头寸的家伙们实际上都在躲债,他们当年借的是现金,买回来的股票全部跌成废纸。钱庄票号都是机构投资者,算股东,没有赔偿的一分钱,况且他们都已经破产的破产,清算的清算,等于已经消失了。根据帝国金融机构管理法和帝国存款再保险法,这些钱庄票号里的资金资产全部移交给了债主和小股东,股东中的地主和世家豪门几乎倾家荡产了因为这些钱庄票号几乎没有一家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全部都是传统的无限责任公司模式,这种模式下虽然信用远远好于有限责任公司,但是一旦债务超过公司自有资产,破产清算的时候所有股东都要拿自己的钱来填这个差额。,根据帝国担保法和帝国物权法各家族未分家时所有宗族成员被视为一个经济个体,担保行为和投资行为视为等同于其他盈利性的经济组织担保行为的法律效力。其家族公共资产和成员自有资产被视为等同于承担赔付责任的公司资产和无限责任公司股东的资产,在所担保的任何组织或个人出现破产时承担无限责任。
早在1941年由帝国中央颁布的这一系列经济法律几乎没有谁深入了解和运用,但是到了1950年,各个世家豪门终于知道了无限责任公司的害了。此前的近十年间,各家族肆无忌惮的运用无限责任来承揽客户,扩张信用,参股控股的钱庄票号吸收存款和公众小股东投资早就远远超过了注册资本和自由资本几十倍了。在经济向好的时间阶段,所有资产都是有收益的,负债存款和拆借资金实际上一直都在稳定的跟随股票和出借给广投机者形成的资产而增加。股息收入和利息收入远远超过支付给储户的存款利息,利润丰厚自然信用扩张的更快,在会计报表上,他们这些钱庄票号的账目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一旦出现危机,量持有的股票和借出给投机者的贷款无法变现和追回,他们的资产就会幅缩水,几乎一夜之间就资不抵债了。储户的存款和拆解来的资金都是优先序列要偿还的,危机爆发前几天之内,各个钱庄票号的账户就被额储户和拆借源头的银行提空了实际上背后的部分出资人都是穿越众及其合作伙伴。等到消息传递落后的没有无线电各个钱庄票号意识到挤兑不可避免的时候,他们只有坐等死路一条了。
穿越众自然乐于看到死对头的垮台,但是民众在钱庄票号的损失还是要控制的,每天都有员工在各个钱庄票号周围宣传破产法等法律,劝说小储户不要去挤兑闹事,搞得自己被踩踏弄伤得不偿失,自己的存款很有保障,要相信国家,相信政府,只要联合起来,公诉那些钱庄票号的股东,在无限责任清算债务之后就可以拿回自己的存款。甚至还有穿越众组织的救援队在各个钱庄票号门口抢救为了挤兑受伤落水不少钱庄票号门前街边就是河道的小储户。
组合拳的最后几招就是在报纸上量分析无限责任的利弊,举例说明有限责任的利弊,鼓励各家各户到利息较低但是有监管有政府背书,风险较低的银行存款信托。在各地展开了一轮普及金融法律常识的潮,组织起数百个讨债公诉团和各个世家豪门打官司,要求赔偿应得的存款本金。
到了1951年年初,各家豪门要么就是分家来躲避无限责任,要么就是倾家荡产的赔付无限责任带来的债款,要么就是主要决策人和当初签字的家主家老们蹲进监狱。
不管怎么说,穿越众的目的圆满实现了。未完待续
第190章 谁的灾难?[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