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十一章 周文王的宗教改革[2/2页]

世界演义 绅士西里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并且侵夺王权,所以到武乙时期王权开始破除对天神(祖先)的崇拜,实际是在破除祭司阶层的特权,商朝政教合一的体系渐趋解体。a1tiagta1tiagt
      《诗·大明》“天位殷适”和“《尚书·召诰》“皇天上帝改厥元子”之语:商王都是皇天上帝的嫡子、元子,而皇天上帝又正是商人的先祖神。
      商人是皇天上帝(商朝的祖先神)之子,周王也是皇天上帝之子;这里“天子”“帝子”的概念不是抽象幻化的,而是确有血缘关系的:商王是父系制的上帝——祖先神之子孙;周王是从母系来看的上帝——祖先神之外孙。
      从母系看,商族先祖也是周人的先祖,是周文王的外祖父、岳父等先祖。文王、武王也是商族先王——“上帝”的后裔,与商族王室有血缘关系,因此也可以在周建立文丁神宫、帝乙宗庙。
      这样就可以揭示一个周人革命的大秘密:周文王代暴虐的纣王而兴只是“帝改厥元子”的结果,纣王是商族祖先神——“上帝”的后裔,自认为生来“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而文王、武王也是商族祖先神——“上帝”的后裔。因此文王、武王受天命只是上帝——祖先神改立“元子”,王位继承权并未转移。文王、武王是文丁、帝乙的后裔,自然可以继嗣他们的等级名号。a1tiagta1tiagt
      《孟子·万章下》述孟子向齐宣王解释贵戚之卿与异姓之卿的区别,前面介绍过。
      对于君王犯错误后,贵戚之卿与异姓之卿开始对待的方式同,都是进谏。君王不听的话,最后处理的方式就不同了:异姓之卿只好失望地离去,而贵戚之卿则可取而代之。
      孟子所言正好反映了早期国家阶段氏族贵族时期的特点。周文王、武王奉天命革殷纣王之命,也就是上帝改厥子、贵戚易其位。
      在那时人们看来,王位君权的更替是同姓王族、贵戚之间的事务,外人不得插手染指。因此,文献金文中称周人革命是“改”是“代”,周文王是受命之君。
      季历、文王相继与商族通婚以来,已有“圣瑞”,已承袭了商族王族的等级名号,是殷先王的后代、外孙,也是商族的贵戚,当然可以取而代之,这也就是周文王、武王一面祭祀殷先王,一面积极准备征商并取而代之的原因。
      周文王充分考虑到祭司阶层的利益和弊端,开始实行新的宗教观。
      周代帝王宗教观是二元的,先王与上帝相脱离,先王受命于上帝。在先王以外另创造了一个上帝,再由上帝授命于先王,使先王“克配上帝”。这种宗教观类似于苏美尔人的王权神授。也就是说周朝虽然宗教祭祀仪式更加隆重,赋予了宗教更多的工作岗位,可是实际上彻底破坏了商代的体系,是武乙宗教改革的更进一步,富有革命性。

第十一章 周文王的宗教改革[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