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读过书,虽没考取功名,但他特爱读书人,还请人在药铺门口写上了一幅对联:但愿世上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由于于居安父子为人豪爽,慷慨仗义,很快在当地就出了名。于龙川也到了娶妻生子的年龄。有不少当地的富绅,都来拜访,以求联姻,可是于居安对来提婚事的人不屑一顾,无动于衷。他有他的原则,那就是,不论家庭出身贫贱富贵,只论人品好坏。
当时村中住着一刘姓人家,老汉叫刘双喜,老两口都已年过50,有一养女,年方17岁,名叫刘凤英。人长得虽然一般,但为人处事特别好,对待二老也像亲生父母一样。在村中人的眼里,刘凤英是个十分懂事和孝顺的孩子。刘老汉也准备给闺女找个好人家,免得日后受苦。
一天,刘凤英去地里割草,路过于龙川家的地头时,看见于龙川用手捂着头在那乱蹦,就觉得好笑,于是就笑出了声。于龙川听见笑声,回头看见是刘双喜家的刘凤英,就说:“你笑啥,还不快过来帮忙。”刘凤英知道于龙川是被野蜂子给蛰着了,就过去拿了一把蒿子抡打起来。哪成想,不打还好,这一打,把蜂子打炸了营,纷纷出来蛰向二人。不一会,他们两个的脖子上,头上就被蜂子蛰出了大红包,大的能有半个鸡蛋大,样子难看极了。他们两个扔下蒿草就跑,一直跑到一个水塘边才停下脚步。他们两个互相看了一眼。忽然大笑起来,于龙川说:“看你这个样子,还怎么嫁人啊?”
刘凤英听了脸一红,说:“嫁不出去,我就不嫁。”
于龙川走过去,伸手要给刘凤英揉头上的包,刘凤英一闪身,没站住,脚下一滑,掉进旁边的泥塘里。于龙川二话没说跳下泥塘,伸手拽起刘凤英就向岸上推,刘凤英抓住岸边的小树,艰难地爬上岸来。于龙川也顺着小树爬上了岸,二人浑身湿透了,满头满脸都是泥。
刘凤英心里想,看来我俩真是冤家呀,你说我没法嫁人,我还真就不嫁了,于龙川你就等着娶我吧。想到这里,不觉脸又一红,幸亏脸上有泥看不出来,要不然那有多难为情啊。
自从那次接触后,于龙川对刘凤英有了感觉,心里想着怎样能把刘凤英娶进家门,他知道刘凤英不识字,家境贫寒,但这不是问题,关键是她这个人好就行。刘凤英勤快、贤惠,孝顺,一定是个持家好手。于龙川想着想着,竟然把手中的草药弄了一地。
于居安看到这一切,知道儿子的心思,自那天于龙川满身泥巴回家来,向父亲说了事情的经过后,于居安的心理就有了谱,琢磨着找人给说媒。因此,那些富绅前来联姻,于居安都不屑一顾,无动于衷。第二年春天,于龙川刘凤英结了婚。之后,又把刘双喜老两口接到于家,帮助照看家院和药铺。
一晃几年过去了,于龙川有了三个儿子,老大于凌奎,老二于凌云,老三于凌辰。于居安对三个孙子宠爱有加,专门为三个孙子请了私塾先生,三个孩子也都比较用心。可是于龙川是个憨厚的农民出身,认为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就让老大于凌奎放弃学业,耕种农田,管理家院。于凌奎从此就帮助父亲耕田,管家,全力支持两个弟弟读书。
随着时光流逝,于家的三个孩子都长大了,于凌奎全力操持着家,于凌云于1846年考中举人,于凌辰于1844年考中进士,在京城为官。老大于凌奎有七个儿子,他自己虽没念书,可儿子却个个都成才。七个儿子中有四个进士,一个贡生,两个秀才。除一人管家外,其余都当官。长子于若霖,附贡生、候选知县。二子于观霖,进士,任工部主事。三子于荫霖,进士,最后官职为河南巡抚。四子于蘅霖,进士,直隶束鹿、涞水知县,四川万县知县。五子于藻霖,附学生(秀才),管家。六子于钟霖,进士,翰林院编修,记名御史。七子于蔚霖,附学生(秀才),候选知县。
到了清光绪年间,由于于家日渐兴旺,官品很高,这都是托了魁星之福,为纪念于家兴旺,还愿家乡父老,由京官于凌辰倡议发起,富豪官绅捐金献银,在家乡松江市修建了这座魁星楼。一百多年过去了,魁星楼还在,可里边有些东西在期间被砸碎了,现在只剩下空壳。偶尔有人来光顾一下。
李天相听了苏大爷的讲述,也想到上边去看一看,于是就说:“大爷,谢谢你了,我有事走了,有时间再来看您。”
李天相把车开到魁星楼东侧的沙石路上,然后爬上魁星楼,他想查看一下前天来人留下的脚印。当他上到一层后,就发现楼梯很干净,往二楼去看,也是一样,像是被人刚扫过似的,其他地方尘土依然很厚。怪事,这又是罪犯消灭证据。看来这个人不简单啊。
李天相回到车上,打开引擎,箭一样驶回局里。
第六章 魁星楼传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