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一十六章:玄奘说法[2/2页]

大唐驸马爷 yp卿卿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的事情,也有不同,按照历史上真正的说法,唐僧是贞观元年从长安出发的,一直到645年才回来的,而现在贞观十三年,是643年b之前竟然提前了两年。
      杜荷当即说道:“大师历经千辛万险,从天竺取回真经,理应得到全国百姓欢迎,为何却偷偷回到长安城呢?”
      玄奘摇了摇头说道:“贫僧乃是一化外之人,这些虚名不过是给贫僧增加了一些无谓的烦恼,所以,贫僧觉得还是悄悄的走,悄悄的回好一点。”
      杜荷暗道一声,我C,这与历史上整个长安城百姓夹道欢迎,李世民率领百官相迎的情景又不同了,难道说现在这个唐僧真的与之前历史上那个不同了吗?
      之前那个唐三藏可是受到了李世民亲自接见,记得唐僧回乡去见自己那个唯一的姐姐的时候,已经登基称帝的李治,亲自送唐僧出城,更加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唐僧改葬自己父母的时候,竟然有上万人相送,我的天,这简直是荣幸之至。
      可是如今这个低调的唐僧,却让杜荷有些Ga0不懂了,于是他说道:“大师为了解救千万世俗中人,远去天竺取经,如今竟然这般低调,教在下佩服至极。”
      唐僧微微一笑说道:“贫僧取经就是为了解救世人,而之所以悄悄的去,悄悄的回,则是不想被那些世俗琐事缠身,贫僧只想尽快的将那些经书翻译出来,开坛说法。”
      杜荷想了想说道:“大师佛法高深,普度众生,相信这些经书一定会在我大唐发扬光大。”
      唐僧道了一声佛号,只听李淳风说道:“贫道一直以来是敬佩大师那种坚韧不拔的X格,要是贫道,真的做不到前往天竺取经,大师,为了解救万千生灵,只身一人不远千里的前往天竺,这种JiNg神贫道佩服不已。”
      唐僧道了声:“求取真经是贫僧心中恒久不变的想法,现如今世俗中人,善恶不分,贫僧只愿这大乘佛经能普度众生,还世间一个朗朗太平。”
      杜荷叹了一口气说道:“对于佛法在下知道不多不过在下这里有一首偶然得来的诗,可请大师品鉴一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僧闻听此话,当即有些震惊,口中默默念着杜荷道出来的这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僧念完之后,当即站了起来对着杜荷说道:“原来施主也是一个佛法高深之人,贫僧真是有眼无珠,请施主赎罪。”
      杜荷抬起头,看着唐僧说道:“大师,多礼了,在下不过是从别处听来而已,对于佛法可是了解不多,还望大师指点一二。”
      唐僧连忙说道:“岂敢,岂敢,施主已经到了顿悟这一步,可以说是一方得到高人,贫僧至今未曾m0得着顿悟这一阶,怎敢在施主面前指点迷津呢?”
      杜荷一愣,自己不过是说了一首诗而已,怎么就进入顿悟阶段了,这无论如何也让他想不通,不过其实,也不怪唐僧,关建的问题就是他说出来的这首诗。
      唐僧缓缓说道:“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施主说的就是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h?红?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唐僧继续说道:“明镜亦非台,就像施主所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说到这里,唐僧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说道:“施主最后一句,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杜荷闻听唐僧这一番话,暗暗想到,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Si呢?到你Si时又执著些什么?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看书的朋友,你可以搜搜“”,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

第二百一十六章:玄奘说法[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