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被俘,绝不会降秦。如今母子平安,我已心满意足。休说区区一个秦国郎官,王侯我也不做。”由此可见,此人其实是相当有气节的,只是因为至孝才献城投秦)
(这还不算,周虓每次见到苻坚,竟敢直呼其为“氐贼”!一次参加元日大典,秦军仪卫盛大,苻坚便问:“晋国的元日大典能比得上大秦的吗?”结果周虓厉声回答:“我只看到犬羊相聚,何敢比拟天朝?”秦国群臣大怒,屡次请苻坚杀他,苻坚却笑而不依。再后来周虓变本加厉,不但试图逃亡,还曾联络他人刺杀苻坚;苻坚却依然绕过了他,只是将他流放,直到后来病死。从这些史料来看,魏晋人物真是太有个性,满纸都能读出浓浓的人性。这些轶事能够发生,固然是因为周虓至情至性,又何尝不是因为苻坚宽厚大度呢?)
晋国宁康元年(秦国建元九年)十一月,梓潼失守,通往益州腹地的大门被敲开了,晋国益州刺史周仲孙慌忙组织军马,前往绵竹阻击秦军。
与此同时,姗姗来迟的晋国援军也终于进入了蜀地。桓冲所部远在姑孰,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只得派出段随的五千骁骑军,凭借骑兵无与伦比的机动性千里驰援。骁骑军到达江陵后,与桓豁的部将江夏相竺瑶合兵一处,总计两万步骑,浩浩荡荡向西开去,行军日久,此时已近绵竹。
。。。。。。
广阔的蜀中平原上,晋国援军惶惶而行,士气说不出的低落。时值秋冬,冷风呼号,凄雨弥漫,天地间一片萧瑟;一路而来,但见人烟寥寥,鸡犬不闻,千里沃野尽作了鼠蛇相争之地,哪里还有一丝天府之国的气象?
“照理说周仲孙的军马正在绵竹与秦军对峙,这大后方不应当是如此凄败的模样啊?”江夏相竺瑶神情凝重,喃喃自语:“莫不是前线已然兵败?”
身边的段随微微一笑,说道:“并无战报送来,想必周刺史还在绵竹。我等还是速速赶到绵竹为好!”
竺瑶不敢苟同:“还是小心些为好!倘若真个绵竹已失,秦军怕是都已打去成都了。嘿嘿!若真是那样,我等再行鲁莽急进,休说救援无功,怕是自身都要难保!”
竺瑶所言不无道理,毕竟眼前的景象太是不正常。段随想了一想,正色道:“前番周刺史的军报里,言秦军攻势甚笃,急盼我等支援。军情紧急,真要是耽误了绵竹周刺史那里,朝廷定然怪罪下来。这样罢,我骁骑军马快,先往绵竹赶去。就请竺将军率部缓步跟来,以为后援,如何?”
竺瑶还待相劝,却见段随面色坚毅,应是心意已决,便点了点头,说道:“也只好如此了。从石此去,还望处处小心!”段随拱手致谢。
于是在段随的大喝声中,五千骁骑军滚滚而去。竺瑶则率领一万五千步军慢慢跟进,另外派出大量斥候,四处查探消息。
第一百零四章 梁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