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二十三章 地域文化的隔阂[2/2页]

民国大文豪 薪越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br/>      当然。也是因为兴奋的睡不着。
      但想着明天还要去见副刊的主编,他强迫自己躺下休息,不能精神萎靡的去见张痕水先生。毕竟他以后就要靠写稿子生活了。
      林子轩和沈丛文约在的编辑部见面。
      创刊于1924年4月1日,还是一份比较新的报纸。
      报社的创办人成社我做过北平的编辑。在北大组织过编译社,办过。当过教育部的秘书。
      但似乎都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说社会大众想说的话。”
      于是,成社我当了大衣和手表,凑了200元,以自己的私宅作报社,办起了一张四开四版的。
      该报初期一版为全版广告,二版为中外要闻,三版有各地新闻、要闻简报,四版为副刊,叫做“夜光”,刊发连载和文艺随笔。
      报社设在北平手帕胡同35号成社我的住宅,他的妻子是他的好帮手。
      报社没有印刷设备,报纸由私人印刷局代印。
      这个时期的报纸,多由报贩子批购零销,批发价一般是打七折。
      成社我有意要打破这一书报市场的秩序,提出五折优待,于是报贩们纷纷转向批购,使晚报迅速占领了市场。
      一个月下来,依靠报纸敢说真话的风格和张痕水的吸引了不少读者,从而打开了销路,有了两千多份的销量。
      此时的只能算是小报。
      林子轩的自从变成每日发行后销量大增,有三万多份,发行量仅次于和,成为上海市民消遣娱乐的主要报纸。
      他看了看的办公环境,说实话实在是不怎么样,不过成社我这个人倒是一个办报的人才。
      万象书局在北平有发行网点,但这个时代地域文化的隔阂较为严重。
      比如上海人喜欢看的杂志,北平人不一定喜欢,上海人喜欢时尚潮流,外国的新鲜消息,北平人喜欢政治话题,国内的时政要闻。
      所以在上海畅销的杂志,北平人可能根本就不感兴趣。
      林子轩想要找一位熟悉北平环境的报业人员来为万象书局打开局面。
      以为例,可以根据两地的文化差异办两个版本,上海版在南方发行,北平版在北方发行,每个版本都有当地人喜欢看的内容。
      这就和美国的一样,它后来就推出了国际版、欧洲版、亚洲版等等。
      林子轩准备和成社我谈谈,打算注资,在北平建立一个万象书局的翻版。
      不过这件事不能急,还需要观察。
      等到沈丛文来到手帕胡同,林子轩带着张痕水和沈丛文找了个地方吃饭,介绍两人认识,顺便打听成社我的为人。
      张痕水对成社我称赞有加,虽然成社我较为节俭,甚至节俭到吝啬的地步,但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谁让他没钱呢。
      如此林子轩便放心了,他选择合作对象,一看才能,二看品行。
      就在这个时候,副刊刊登出了林子轩在北大的演讲,他提倡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要兼顾的观点在北平的文化界和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论。

第二百二十三章 地域文化的隔阂[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