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回府后,唐琅将诸葛亮引荐给诸位将军,施州卫驻军设都督一位,副将三位:左副将杜平,一米八的大高个;右副将陈群,脸上有道斜刀疤;中副将孙前,是个二十五的英俊小伙。
另有偏将十二人,牙将若干。
当众将得知诸葛亮只用一计,便使得四国联军不得不撤军,纷纷表达出敬佩之情。
随后唐琅又带着诸葛亮,参观了施州卫驻军的各军营、兵器库、粮仓,诸葛亮只见施州卫驻军士气旺盛,杀气十足,纪律严明,心里不禁竖起了大拇指,不愧是唐国最精锐的军队,看来坊间传闻唐琅治军有方,并非虚传。
要知道,施州卫先前虽然也算是唐国的精锐,但并不是唐国最厉害的,而且吃的败仗不少,当然这也主要是因为邻国都太强,自从唐琅担任施州卫都督后,才将其逐渐打造成唐国最强精锐。
接下来三天,唐琅和诸葛亮便一直都是促膝长谈,从巫妖大战谈到如今十三族鼎立,无论国家大事,还是民生疾苦,亦或是古往今来经典的战争,还是层出不穷的计谋战术,可谓是无所不谈,无所不问。
在这三天里,唐琅可谓收获满满,真应了那句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直到唐王的圣旨的到来。
圣旨先是大力赞扬了唐琅的计谋,再救唐国于危难之际,此次功不可没,随后宣唐琅回长安受封受赏。
唐琅听完圣旨,这才想起自己因为一直和诸葛亮在一起,竟然忘了将这次使得四国联军退兵的事情呈报给长安,这可真是个大失误,不过他也很奇怪唐王怎么知晓这是他用的计谋。
诸葛亮听到唐琅的疑问,笑道:“这是为君基本之道。”
唐琅立刻明白了诸葛亮的意思。
随后诸葛亮又说道:“不过依我看,殿下这次回去,恐怕很难回来了。”
“啊,难道唐,额父王想杀我?”
唐琅可是明白功高震主的道理。
“当然不是,当今唐王虽不算雄才大主,但也算得上一代明君,我想他是不会杀功臣的,不过我听闻唐王近来身体不太好,可太子一位却仍然没有确定。”
诸葛亮所言非虚,唐王一共五子六女,其中大王子唐景,母亲是令妃,二王子唐瑞,母亲是当今王后,四王子和五王子尚且年幼,且母亲地位都不高。太子之所以一直没确定,是因为大王子虽是长子却不是嫡出,二王子虽是嫡出却不是长子,而且两个王子都很优秀,甚得民心,虽然武功方面不如唐琅,但文治两人相当,比唐琅肯定强很多。
而朝中众臣,大王子和二王子的支持者各占一半,所以两人无论各方面都是旗鼓相当,都是太子的绝佳选择。
为此唐王十分头痛,一直没有确定太子。
难道唐王此次这次召自己回长安,是要让自己当太子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太妙了,免了诸多麻烦,不过想想还是不可能,虽然自己军功甚大,又多次救国,但比起大哥和二哥还是差一些,况且唐琅母亲,虽然现在已是静妃,但不代表过往的身份就可以抛弃,而王后和令妃都是出自大家氏族,家族势力庞大。
诸葛亮接着道:“所以此次唐王召殿下回去,估计有把殿下列入太子之位的考察范围的想法,毕竟殿下立下如此旷世奇功,但更重要的是,朝中有人只怕会借这次机会将殿下困在长安,再慢慢剥夺殿下手中的兵权,到那时殿下想要争储也是有心无力。”
“亮哥指的是王后和令妃。”
诸葛亮点点头道:“还有她们背后的家族以及支持他们的大臣,谁都不想多一个分羹的人数,谁也不想站错队。”
“可是不应该啊,我在外面领兵,不是对他们更好嘛。”
“殿下错了,自古兵权在手,天下我有,现在的殿下不比当初,放在外面威胁更大。”
唐琅点头表示赞同。
“那,我就不回长安了。”
“万万不可,虽说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可自古以来真这么做的人下场都很惨,而且反倒给了别人口实,到时候他们要是给殿下安排个谋反罪什么的,殿下就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了。”
是这个理,唐王最是宠幸王后和令妃,这两人要是吹枕边风,是完全可以影响唐王的决策的。
“所以殿下应该回去,虽然回去会失去兵权,而且做事诸多不便,但所谓富贵险中求,机会反倒更大,而且只要我们低调行事,谨慎防范,步步为营,成王必定手到擒来。”
“好,就听亮哥的,不过亮哥你一定得陪我一起回去,不然我心里可没低,到时候估计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那是自然,我既然答应助殿下一臂之力,就必竭尽全力,生死相伴。”
唐琅深吸一口气。
长安,我来了。
(本章完)
第5章 偏向虎山行[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