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下毫无疑问可以满足两亿人口左右的经济体最终达到第一次产业革命时代的英国那种发展水平下的需求。这也开始让萧轩明白了欧洲在近代积累起来的货币优势究竟有多大,仅仅是通过货币存量带来的物价差别,恐怕近代的数百年里从各个地方所获得的好处未必比直接殖民获益少多少。
当然,萧轩最为看中的还不是这些可以做为短期动员手段的金属硬通货,还包括已经开始在文化和出版领域都已经明显超过东方的文教资源乃至相关技术。
十五世纪中叶之前,西方总藏书量始终紧紧只有一万上下左右的规模,远远逊色于东方。可是在古登堡金属活字印刷术出现后的五十年内就有三万多种图书出版,超过千万计的图书发行,大幅度的缩小了和东方的差别。整个十六世纪,欧洲图书出版达到了一百二十万种的规模。几乎是四库全书外加四库全书所禁毁和波及书目的十倍以上。至此,在原来东方领先的文教和出版领域,欧洲也拥有了明显的优势。很显然,在此时的萧轩眼中,整个欧洲此时每年几万种书上千万册书刊发行能力的庞大文教资源才是这一次远征中所获得的最大财富。
因此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刚刚结束的时候,进一步扩充和发展乃至改善这个年代欧洲造纸和印刷出版等方面的工作就开始迅速展开了。当然在短期内,最为重要的还是以汉语拼音为基础的汉语普及工作。这个时代的汉语哪怕经过自己乃至身边人很大程度上的改造对于完全没有基础的人来说还是太难了。在出版领域更是会面临严重的问题。但是如果仅仅是掌握另一种拼音文字,不论是在文化上遭遇的抵制还是时间中的推广难度都要小了不少。
欧洲各地存在的规模不小的铁器还有相关的军事生产工业在被彻底的控制起来之后也开始转向农具、马具等方面的生产。
深秋时界的西欧腹地气候依旧伊人,志愿部队主力在做好了占领军相关调整和安排之后也跟随者超过十万人规模辎重队满载着黄金,同时还有超过五万人规模的各种各样的技术工人和人才踏上了胜利的归途。
“足足有两年多的时间了,当队伍回归中原的时候,主力部队的远征差不多已经离开本土三四个年头,虽然没有太大的事情传来,当我总有一种感觉。在大军离开的这段时间内,内地各省潜在的矛盾和隐患并不算小,真的会如此平静么?”
其实不需要太过详细的论证,仅仅从一些简单可以查证的端倪可窥一二。
世界各国因为战略或地理的原因,海军地位的权重是不一样的,可空军地位的权重却是大多相不去远的。即便一些东南亚或非洲小国也很重视航空力量的作用。
第三百三十三章 收获 新[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