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禁政策从明太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洪武三年,朝廷“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洪武三十年,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到了明成祖永乐年间,由于永乐皇帝靠武力夺了他侄子建文帝的位,而建文帝又下落不明。于是,永乐皇帝组织了一支强大的航海队伍,由三宝太监郑和率领,浩浩荡荡七下西洋,向印度洋沿岸各国宣示大明帝国的威严,使之不敢藏匿建文帝。郑和下西洋,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航海史上的创举,然而郑和的七下西洋却并未给当时明朝带来多大的经济利益,反而让这种厚往薄来的贡赐体系增加了明朝的经济负担。
在这种政策之下,明朝的造船业基本上被毁于一旦,很多图纸遗失,技艺也消失殆尽,原本应该纵横四海的明朝水师此刻几乎已经消失殆尽,把辽阔的大海变成了那些倭寇泛滥的菜园地,而明教的那些士兵只有呆在岸上,然后疲于奔命!
作为一个后来人,赵远深知这制海权的重要性,控制住了大海,就好像把敌人挡在了家门外,要是明朝能大力发展水师,也不至于倭寇那么放肆,当然,要是明朝人能不海禁,或许也根本就没什么倭寇。
陆炳缓缓道:“有没有那个胆子倒是不知道,不过这却也是事实!”
张四息沉默片刻,道:“虽然下官并不知道赵远心里到底是什么想法,不过还请大人看在他为朝廷尽心尽力的份上,饶了他吧。”
陆炳道:“你不用担心,他造船的地方并非我朝内,所以我大明的律法也管不了,本大人也不会对他怎么样,但是细细一想,本官倒也是明白了他的心思!”
张四息心里这才松了一口,问道:“那他的意思是?”
陆炳道:“说穿了,大概也就是为了以后做打算!”
张四息道:“以后做打算?”
陆炳点头道:“本官年纪也是一大把,在这世上也没多少年头!”
第七百五十七章 海图3[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