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零三章[2/2页]

月落昼锦堂 郭亚平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风吹草动,立储的呼声便会立即甚嚣尘上。惟一的希望,就是在这三、二年间,后宫嫔妃能生出一个皇子。
      宋仁宗为自己换来了三、二年的清静,也换来了三、二年由心急如焚的希望,到渐渐无奈的绝望。
      韩琦,就是在这个时候进入中书,担任了帝国的末相。而此时没有谁意识到,最终使仁宗皇帝下定了立储决心的,竟然会是这位原枢密使韩琦。
      就在韩琦出任中书副相前后,朝廷中有关立储的呼声再次有所抬头。先是已调任知制诰的范镇在面见仁宗时旧话重提:“陛下当初答应臣,过三、二年就定立储的事,现在已经过三年了,愿早定大计。”
      接着是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包拯试探仁宗:“东宫虚位,群臣数有言者,不知道圣意为什么迟迟不做决定?”
      仁宗皇帝这一次似乎心情不错,因此,当包拯提出这个问题时,仁宗皇帝没有象以前那样沉默不语,而是反问包拯:“卿欲立谁?”
      宋仁宗的反问使包拯不胜惶恐,立刻回答说:“臣这是为宗庙千秋万代着想啊,陛下问臣想立谁,这是怀疑臣。臣眼看着就七十岁了,而且没有儿子,不是为子孙后代荣华富贵考虑。”
      包拯的话让宋仁宗甚感欣慰,安慰包拯:“这件事情,且容我们慢慢商议。”
      宋仁宗心情愉悦,不再回避立储之事,自然是有他的道理。
      那就是,四十八岁的宋仁宗经过不懈耕种,后宫十阁里的董氏、周氏已相继有孕,再次给仁宗皇帝带来了皇子降生的巨大希望。
      而且自董氏、周氏怀孕之后,皇宫内外都一致认为将生皇子,内侍省甚至已经准备了大量的金帛、器皿、杂物,准备皇子一旦降生,作为给百官的赏赐;又在当年真宗皇帝为府尹时的廨舍修了一处“潜龙宫”,这一切,似乎都预示着后宫诞下皇子已成定局。
      就在大宋王朝皇嗣在望,朝中富弼、韩琦等人当政,朝堂上少了相互攻讦、指责、争斗的时候,帝国未来另一位杰出政治家王安石,也于此时从提点江南东路刑狱调到京城,出任度支判官一职。
      这是韩琦和王安石又一次同处为官,只不过,此时的韩琦位居中书,与当年知扬州时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而刚到京城的王安石也出手不凡,以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谋略,向仁宗皇帝上了一份万言书,对当世之务进行了深刻分析。
      如果说,一年前韩琦做为枢密使,在他的《策问》中对帝国面临的财政困难有所深思,还没有找到解决办法的话,那么今天,王安石在他的万言书中,则对韩琦思考的这个问题提出了他建设性的设想,也可以说,王安石是自认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故也。法先王之政者,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
      王安石的这份万言书,实际上亦是他后来实施变法的基本纲领,而变法首推的《青苗法》,则源之于他在鄞州的实践。
      很难说王安石对为官之道没有做过深入研究,因而在他仕途跋涉中,深得“如欲取之,必先舍之”的辩证真谛,进而采取了一种超乎常人的“以退为进”的策略。
      按宋王朝官员磨堪制度,在一地为官期满后,只要在任上没有出现大的失误,便可依例迁转升职。而有出身的文职官员,更可以在秩满后允许他们献文,求试地位清高的馆职(一如当初韩琦一样),这在当时几乎是所有文职官员必走的路。但王安石却拒绝走这条捷径,反其道而行,在庆历七年扬州幕府秩满后调知鄞县。

第一百零三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