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左右,就设有一座巡铺房,驻消防兵五人,负责夜间的巡警。又在高处设有望火楼,楼上有专人负责瞭望,楼下驻消防兵百余人,遇火警则迅速出动。另外还有负责传报的骑兵一名,一旦哪里出现火光,便飞马传报给军厢主、马步军殿前三衙、开封府这三级机构,而这三级机构便会各自领兵参加扑救。因此,朝廷规定:京城里无论官家百姓,谁家如果需要做醮祭法事等,必须先通知厢使,以免半夜出现火光时引起误会。
然而,狄青家这次要做醮祭,狄府家人却忘了通知厢使,结果半夜里火光骤起,探马立刻飞驰通报厢主、开封府,及至厢主和开封府领人马来救火时,狄府的火光已经熄灭很久了。
这本来是一次不大不小的虚惊事故,但没想到由此却引出了“狄枢密家半夜有火光冒出”的谣言,而且,这谣言传来传去,更进一步被引伸为“狄家屡有怪光出现,狄家喂的一条狗头上居然长出了角”等等。
朝中首先对这个情况做出反映的,是时任知制诰的刘敞。
刘敞对权知开封府王寿说:昔日唐朝叛将朱全忠住在那里的时候,也是夜里多次出现过怪光,周围百姓以为失火,往救之。今天这事莫非跟当初相似吗?刘敞上书仁宗皇帝,请求出狄青于外,以保全狄青,但仁宗皇帝却没有接受刘敞的意见。
另一个对这件事做出反映的是欧阳修,这位大嘴翰林学士虽然不为都下谣传所惑,但却从另一个角度讲出了自己的担忧,欧阳修上书仁宗说:枢密使狄青出自行伍,遂掌枢密,三、四年间虽未见过失,但这个职位却能够掌握部队详细情况,武臣掌握国家机密而又了解军情,岂是国家之利?欲乞且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
欧阳修这份奏书,同样也被仁宗皇帝留中不发。
和欧阳修怀有同样心思的,是殿中侍御史吕景初。
吕景初曾数次向宰相文彦博建议,请调狄青外出任职,但文彦博认为狄青素来忠谨,外面流言不可信,拒绝了吕景初建议。
然而,文彦博对狄青的信心,终于随着京城五月那场大水被冲垮了。那次,狄青为避水灾,举家搬到了相国寺,狄青在殿上的一举一动,不知为什么在别人眼里就被看成了俨然如居于皇宫,都下一时间为之喧然。文彦博听到种种流言,终于开始感到不安。
当朝宰相的这种情绪,不可能不对身体欠佳、心中惶惑的宋仁宗产生影响,再联想到范镇“七星主急兵、色白亦主兵”的判断,仁宗皇帝再也不愿掉以轻心了。宋仁宗嘉祐元年八月十四日,在功勋卓著的狄青一再要求下,宋仁宗终于罢免了狄青枢密使职务,加同平章事,出判陈州。一年后,一代名将狄青黯然逝世。
狄青出判陈州,枢密使一职空缺。
没有人能比曾历大漠弓刀、又在外任帅十年的韩琦更适合此职了。于是,就在狄青解除职务的同一天,仁宗皇帝下达了韩琦任枢密使的制书。
一别十余年,熟悉而又陌生的京城一如昨日繁华。真是人生如梦、流年似水。
京城当年离去的,是大宋王朝风华正茂的一代名臣。
京城今日归来的,将是大宋王朝满头花发的一代名辅。
今日归来的韩琦,已经成熟、稳重多了,惟有一颗忠心依旧,品德依旧。
第一百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