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百六十四章 功成名就[1/2页]

大温帝国之崛起 温林晨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温斯严登基后,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巩固大温帝国政权。他定国名为“温”,定都帝京,改国号为永平元年,史称“永平帝”,后世称之为“温太祖”。他消灭西蕃剩余势力,将之纳入郡县管理。强调大一统,在帝京设立太学,各郡也设立学院培养人才,重点教授学生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得以全面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均还远超过了大宣。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文学、史学、科学技术等均有发展。
      云海书院作为开国皇帝当年故校,温斯严亲自提笔为其书写牌匾,由林七若亲自送至云海并交由云海书院。
      各郡设立提刑按察使司一人,负责监察地方的强宗豪右、郡守及一应官员。并将一部分强宗豪右以赏赐的名义迁至帝京,加以管控。在任用朝廷官员方面,他改变了大宣时期宗室、外戚、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启用很多有才能的人为官,无论出身,无论高低贵贱。外戚、宦官、权臣的权力均依托于皇权,只不过是皇权变异和延伸罢了。手机\端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说\阅读
      同时,大刀阔斧地整顿了吏治。凡是贪污受贿,不论银两多少,均处以极刑。林七若知道,温斯严对此深痛恶极,同样,她也是。当年,若不是被沉重的赋税压倒,如今她可不会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林七若了。
      温斯严又下令统一货币,用纸币代替了金属货币,方便交易。
      此外,他又命兵部整顿驿政,以保障驿路畅通。实行恤刑条例,安定民心。取消大宣以来实行的人头税,更改为财产税,今后滋生人丁,永不加税。又实行武举殿试,为朝廷选拔人才。并制定行军律令,以整顿军纪。提倡文武并重,重农而不抑商。完善科举制,削弱门第血统在科举考试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全社会开放,社会动性空前加强。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门阀政治基本退出了舞台。
      修订《大温开国史》,记录大温帝国的崛起之路,并分封功臣。林七若、徐长封、陈旻浩三人战功赫赫,封为东林王、徐西王和陈南王,成为大温开国三王,其中,予以徐长封左丞相之职,沈家家主沈畅然则担任右相,大温以左为尊,左相位于右相之上。设立东厂和锦衣卫作为特务机务,监察中央官员,不属于中央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林七若任东厂督主,陈旻浩任锦衣卫总指挥使,封“白袍小将”陈渺杰为骠骑将军、程楷亮为虎威将军、温晋为护国公,青霁为定边候。温锐弋是温斯严宗族之人,受封为平郡王,成为大温唯一的同姓郡王。当然,林七若、徐长封、陈旻浩三人与温斯严不同姓,所以称异姓王。
      徐长封和陈旻浩等人都有了自己的府邸,都是大宣旧臣的家,反正也是空着,物尽其用,温斯严就分配给他们了。而林七若,她没有分配到府邸,住在慈宁宫,也就是太后住的地方。因为温斯严是不会有太后的,所以就给林七若住了。其实,林七若的内心是抗拒的,太后住的

第一百六十四章 功成名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