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4章 十二章风雨骤献策连海船 炮火急赴死除鞑虏[2/2页]

白司传奇 周晨千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耳的和尚截然不同。看到那个跟在和尚后面的跛子特别突出,不禁问道:这人是谁?
      吴忠道:这是丁秀才,本来在赵府做门客,因为天降火石之时,要拜寂幻为师,寂幻说他尘缘未断,不能收他,所以没能剃度具戒。他就在恩善寺日日念经扫地,吃斋行善。
      庆王点点头,叹道:所谓心中有佛,所见皆佛,又何必拘泥于形式呢?他若一心向善,赵德才倒是极好的榜样,此番救下全城百姓的功德,比起盖十座庙宇高堂,读万卷经的和尚不知大多少。
      吴忠抱拳道:庆王所言极是,天下人皆如赵家人,我大明必千秋万世,逢难呈祥。
      庆王道:说的好啊,吴忠。说起赵德才,本王这才想起,要代众百姓,好好谢谢他。
      吴忠陪庆王到了赵家人驻地,见人头攒动,接踵摩肩,几百人在等着领牛领羊。吴忠和侍卫从人群中开了一条道,引着庆王找到了赵德才。
      赵
      德才正躺在一张破草席上,见庆王来了,勉强坐起来请安。
      庆王忙扶着赵德才道:赵老爷免礼,好好休息,本王特来替灵州百姓致谢。
      赵德才笑道:要谢还是谢时先生,是他告知了我们洪水要来的消息,才有了这么多大船啊。
      庆王道:对,要不是时先生,本王也不能回来。吴忠,时先生呢?
      吴忠支支吾吾不知如何回答。
      庆王又问道:时先生呢?你说啊。
      吴忠道:他因为在死牢里没出来,恐怕恐怕早已
      庆王站起身,惊道:什么?他一直在死牢里?
      吴忠道:不是皇上下旨,把他打入死牢的吗?
      庆王道:本王知道啊,可后来皇上想通了,又下了一道圣旨,免他死罪了。
      吴忠站到一旁,悄声道:没见到免死的圣旨,难道是?
      庆王也躲到一旁,轻声道:皇上派邵英芮回乡探亲,就是带着圣旨来的。
      吴忠叹道:哎,若果真如此,那邵英芮可算是假传圣旨了。
      庆王怒道:岂有此理,朗朗乾坤,我大明还有这等冤案?来人啊,把邵英芮给我拿了。
      二侍卫称是,刚要动身,便被吴忠拦住了。
      庆王问道:吴忠,你这是?
      吴忠悄声道:庆王,邵英芮手下兵多将广,没请到圣旨,咱们在这拿他,即使他束手就缚,他手下那些亡命之徒未必会袖手旁观,我恐怕此举于庆王不利。
      庆王沉吟良久,点头称是。
      正说着,一老头走来道:没想到庆王也有怕的时候。
      庆王问道:你是谁?
      老头道:在下老头子,老头子也不知道老头子姓甚名谁。
      赵德才道:庆王,这老先生是时先生的恩师。
      庆王点头道:哦,原来是时运命的老师,久仰了。
      老先生笑道:庆王念着小徒,足见仁义,不过庆王也不必着恼,我徒儿一会就来了。
      庆王惑道:老先生说时运命没死?
      老先生未答话,只叹道:人老了,见不得死人了。说着转身便走了。
      庆王刚想阻拦,一想又犹豫了。
      赵德才旁边的赵怀真睡眼惺忪,坐起来找丫鬟要水喝。
      庆王道:赵家的宝贝真多,这孩子挂着的长命锁倒是个稀罕物。
      赵怀真道:这可不是我家的东西,是老头子给我的。
      庆王惑道:老头子?
      赵怀真问道:你见过吗?老不老,少不少的老头子。
      庆王道:哦,是刚才那个老先生吗?他刚走。
      赵怀真问道:去哪儿了?
      庆王指了指老先生离开的方向,赵怀真起身跑去。丫鬟家丁追了出去,连叫数声也没叫回来。
      赵怀真边跑边叫老头子,四周人山人海,哪看得见老先生的身影?穿过人群,赵怀真一路奔去,逢人就问见没见过奇怪的老头,都说没见过。一直到了河边,见正有船工拖着小渔船,将打捞的鱼虾带上岸,分给众人。
      站在浮桥边,远远望去,清风徐浪的河中飘来一艘小船,撑船的好像在哪里见过,赵怀真一时又想不起来。待小船靠了岸,那人小心翼翼的扶着一个瞎子从浮桥走上来。
      赵怀真一眼认出,道:时运命。
      时运命笑道:怀真少爷安好啊,这是我师弟,蒋凤岭。
      蒋凤岭也笑道:少爷,还记得我吗?我们一起去的乌斯藏。
      赵怀真哈哈大笑,道:老头子没找到,找到了老头子的徒弟。
      蒋凤岭着急问道:什么?你说他老人家也在这里?
      时运命道:师傅确实来过,此时恐怕已经走了。
      蒋凤岭叹道:哎,自上次一别,不知多久才能再见到师傅了。
      时运命道:师弟莫要强求,师傅他老人家必有要事,不得不离开。
      赵怀真心想:老头子问不到,问他徒弟也一样。拿起胸前的生死符,问道:火龙是你说的吧?
      时运命问道:什么火龙?
      赵怀真又问道:火龙不知道,生死符总该见过吧。
      时运命道:生死符?乾坤逆转达三界阴阳生死符?
      赵怀真道:你见过?
      时运命笑道:世间事,我只听过。
      蒋凤岭拿在手里看了看,道:他脖子上挂了一把长命锁,上面确实是乾坤逆转达三界阴阳生死符。
      赵怀真道:这是老头子给我的,你不知这东西?
      时运命道:如果师傅给你了,那一定是有原因的,你留着便是。
      蒋凤岭道:这东西口气倒不小,只是不知真的能否逆转乾坤。
      时运命道:世间人皆是血肉之躯,终有生老病死,当真有逆转乾坤的人物,那必是平凡人做了不凡事。
      赵怀真一时并不懂时运命话中意思,看着二人,默不作声。
      蒋凤岭道:师兄,我先扶你去吃点东西。
      时运命道:不,先去见庆王。
      蒋凤岭道:对,差点误了大事。
      赵怀真道:你们要找庆王啊,我带你们去啊。
      二人同时道:好,有劳赵家少爷。
      赵怀真带着二人回到赵家驻地,庆王正从人群中出来。看见时运命,庆王和吴忠均是大吃一惊。
      庆王道:果然是世外高人啊,神算,神算。
      时运命道:看来,恩师已和庆王见过面了。
      庆王道:时先生受委屈了。
      时运命道:让庆王担心了,在下何德何能。
      蒋凤岭道:师兄,客套话就别说了,大事要紧。
      庆王问道:二位有何大事?
      时运命道:看来恩师并没告诉庆王,洪水刚来时,狱卒全跑了,死囚牢里就剩我一个人了,师弟将我救了出来,可当时未能找到可用船只,我们二人顺溜漂至城东,在城墙上躲了许久,后多亏蒋师弟冒死下河,寻到浮木,又靠河里的鱼虾勉强活了下来。我师兄弟二人顺溜漂至西北,风雨已停,刚要靠岸,却见两股蒙元余孽正在交火,一方全部阵亡,另一方伤亡惨重,正为寻水和食物朝这边行军。我二人不敢逗留,幸好西北风起,才能快他们一步到达此地。
      庆王揣测道:两股蒙古兵,应该是西边瓦剌和东边的鞑靼,不知这未阵亡的还有多少兵力。
      蒋凤岭道:大概有数十骑兵,上百步兵,步兵装有火铳,另外还有一台投石器。
      庆王低头思忖:此地除了灵州的官兵外,只有邵英芮带来的一队步兵,加在一起虽然人数上不吃亏,但要和这一队配备精良的残兵比,胜算仍然不大,唯有动百姓一起抵抗。除此之外,只能寄希望于他们没有过河的船只。
      吴忠知道事态严重,抱拳求道:庆王,我先去看看。
      庆王点头同意。
      吴忠带着官兵,又叫了十几个船工,上了两艘小渔船,朝西北行去。没半个时辰,天已黄昏,模模糊糊的可以望见远处岸上有几股青烟升起。吴忠指挥众人隐藏起来,自己偷偷摸上岸,矮着身子躲在树丛中。见有一队鞑靼兵,有的在放马放哨,有的在烧火造饭,旁边是一台巨大的投石器,被三堆篝火围着,还有十几个鞑靼兵守在旁边。
      吴忠回头东望,隐隐约约能看到灵州百姓驻地升起的青烟,心道:被这些鞑靼兵现后,迟早有一场恶战,百姓们饥困交迫,我们的兵力又不足,若不趁此良机毁了投石器,毫无胜算可言。边想边下定了决心
      。顺手从脚边抓起一块湿泥,揉搓成丸,连打三枚。
      一枚打中了正在吃草的马,两枚打中了放哨的鞑靼兵,人和马登时沸腾了起来,一马受了惊吓,群马惊慌失措。鞑靼兵立刻进入备战状态,持盾举枪,环顾四周,见周围无甚动静,鞑靼兵各自跑去追回马匹。见投石器旁只剩两个鞑靼兵,吴忠飞身窜了出去,拳打脚踢将两兵击倒,从篝火中取了两根烧透的木头丢向投石器。其他鞑靼兵这才现是声东击西,举起火铳回头齐射。吴忠躲在投石器这边,鞑靼兵越聚越多,现只有一人,便停止了放枪,逐渐围拢过来。
      一个色目人叫道:什么人,快出来。
      吴忠不回答,一直在想如何才能全身而退,身旁的投石器越烧越旺,热浪逼过来,已出了常人可忍受的温度。就听嗖嗖两声,前面两个鞑靼兵应声倒地。吴忠抬头看去,渔船上的官兵搭弓射箭,又射倒了两个鞑靼兵。众鞑靼兵举盾防御,后排火铳反击。吴忠趁机跑开,顺势抓了一把湿泥,揉搓成丸,左手三枚,右手三枚,边跑边弹,泥丸重重击在鞑靼兵的眼睛上。在弓箭的掩护下,吴忠急奔两步,跳到河里,猛扒河水,朝渔船游去。
      那个色目人叫道:投石器没了,用盏口大将军。
      吴忠吓出一身冷汗,回头看去,鞑靼兵撤开盾牌,不知从哪里推出了四门盏口粗的精钢火炮,正对着河岸。
      鞑靼兵领下令点火。
      吴忠吼道:快跳船!
      四声巨响掩盖了吴忠的叫声,震耳欲聋的轰鸣中,两艘渔船瞬间消失在河面。吴忠气的双拳紧握,怒目充血,可转念又想:必须回去告诉庆王。抬头看天色已黑,静了静心,深吸一口气,躲在水下。
      鞑靼兵领指挥朝水中射火铳,一阵响声过后,水面翻起无数涟漪,河中的船工和官兵全部阵亡。
      那色目人道:东边有人烟,正好补给。
      领道:上船。
      吴忠心道:他们也有船?待鞑靼兵离去,出了水面换口气,摸着一块残板,缓缓朝来路游去。游到河中心,实在累的不行了。月光下,一艘山梭驶来,船头丢下绳索。
      有人道:快上来。
      吴忠抬头看,忙道:南督造,快回去告诉庆王,他们有炮。
      南恨道:你先上来。
      吴忠刚抓着绳索,就听轰隆升起,山梭船晃动剧烈,南恨被震入水中不见了。吴忠半截身子还在水中,看到数十丈外一艘混江龙正破浪而来,船上鞑靼兵正挥舞着刀盾,射第二轮火炮。隆隆声响过后,山梭船身起火,十几个船工相继落水。吴忠浑身无力,已经叫不出口了,全凭坚定的意志信念支撑着双手紧握绳索。那混江龙乘风而去,行进飞快,不一会,已越过山梭。
      吴忠心道:它若靠岸,不知会死伤多少百姓。想到这,吴忠把心一横,咬着牙爬上只剩半截的山梭,全然不顾船身燃烧着的熊熊烈火,拿起长橹使劲摇了起来。
      那混江龙真如狼入羊群一般,大炮和火铳一轮接一轮的越过海船,射向岸上的百姓和官兵,庆王带着几十个弓弩手奋力抵抗,却如以卵击石,毫无作用。
      此时的吴忠眼里只有混江龙,无论生了什么,都不能阻止他,即使背后烧着了,也没感觉到任何疼痛。
      混江龙上的鞑靼兵现一团火焰从后面冲来,这团火焰中似乎还包裹着一个活人,看了半晌,才有人明白过来,举起火铳朝火里射击。
      岸上的百姓和官兵越死越多,无处可逃的众人看到那团火焰朝着混江龙撞去,鞑靼兵嘶吼着,和火铳声混在一起,不敢相信有人这样冒死而来,有的鞑靼兵甚至忘记了跳河逃命。那火焰包裹着吴忠冲向混江龙的炮弹,在一阵阵轰鸣中,混江龙缓缓沉入河中。
      河中南恨探出头来,吼
      道:吴大人。
      岸上有人回应道:庆王,让我们替吴大人报仇。
      庆王一声令下,众人跳入水中,分不清百姓还是官兵。他们对着河中的鞑靼兵拳打脚踢,塞进河底淹水致死。又有数十百姓自驾船去了对岸,用锄头,铁铲和斧子将剩余的鞑靼兵尽数歼灭。
      天亮后,庆王带着官兵和百姓围在河岸,南恨扶着伤臂从人群中挤出来,将一段木头立在河岸,上面写着:不朽吴忠。
      庆王道:两百年前,铁木真为灭西夏曾鏖战数十年,西夏名将嵬名令公驻守灵州,率十万大军在冰封的黄河上同蒙古铁骑打的是昏天黑地,血流成河。最终,党项人没能挽救自己,几近灭族。吴忠凭着一腔热血,阻止了鞑靼兵的侵略,避免了屠城的历史重演。吴忠跟了我几十年,虽有主仆之分,却情同手足,而今为了灵州城百姓,牺牲小我,保全众生,不论曾经是非功过,仅此一举,也足以彪炳史册,流芳百世。吴忠,中华大地的好男儿,请受朱旃一拜。说着,单膝跪地,向木叩。
      众百姓也面向黄河,一同下跪,虔诚叩拜。
      许久以后,古灵州城洪水褪去,人们为纪念吴忠,将古灵州城改名吴忠堡。而驻扎之地,则为新的灵州城。历史上城凡三徙的典故即由此而来,虽无人知道吴忠到底是谁,但后人曾赞他功绩,有诗为证:
      塞上风雨犹未停,
      炮火深处我独行。
      舍身为民民谨记,
      捐躯流芳将军名。
      蒙古对西夏的战争持续了22年,经历了掠夺,议和,歼灭三个阶段,有人说西夏党项族人自此灭族,也有人说西夏降将察罕阻止了屠城,毕竟党项族确实在明朝以后几乎消失,而一个降将的劝谏是否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似乎可信度并不高。和西夏的皇宫,文化,族人被蒙古人尽毁的历史相比较而言,铁木真被西夏王妃一咬致死的野史却似乎真实性更高一点,这就需要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本章完)

第34章 十二章风雨骤献策连海船 炮火急赴死除鞑虏[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