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我这里吵闹,逼我给你复职,你敢说不是你指使的?被我拒绝后,这二人便领兵投贼,事情这么巧,你如何脱得了干系?”
事实类此,王敦非要这么说,陶侃有口难辩,一时被问住了。
当着众人的面被押在地上,陶侃越想越羞愤,眼见无可辩驳,心中一横,昂首说道,“我之忠心,天地可鉴,此事与我绝无瓜葛,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日后自有公论!”
王敦本就有除掉陶侃的想法,听他这样回应,顿时大怒。王敦向谬坦丢了个眼色,谬坦会意,押着陶侃父子就往外走。
“慢着!”一人挺身而出,众人望去,却是王敦的左长史谢鲲。谢鲲字幼舆,豫州陈国人,洒脱不羁,声名远播四海。
谬坦闻声止住了脚步,回首望向王敦,王敦略显不满的瞥着谢鲲,抢先说道,“此事我已深思熟虑,诸君无需多言!”说罢又向谬坦丢了个眼神,谬坦得令,将陶侃父子押出帐去。
王敦确实深思熟虑过,只不过他的心思不可告人,竟连谢鲲都没通气。王敦手下文武里名士众多,他也很喜欢结交名士,但同时又对他们颇为敬畏。
魏晋时期名士风流,视高官厚禄如无物,可不是想招就能招来的。这些名士往往家资丰厚,即便出仕也不必像陶侃那般忍辱负重,对待官长多了几分骨气。名士们往往一言不合,就遁隐山林,逍遥快活去了。这种风气渐渐传开,深深影响了后世,被赞为“魏晋风骨”。
当初定计杀王澄时,王敦手下名士群起反对,王敦一意孤行后,很多人愤而请辞,弄得王敦很难堪。此次谋害陶侃,王敦便不再找那些名士商量,也是怕他们走漏了风声。王敦的担心并非多余,陶侃还真托人打探过,若早知如此,他是断然不会来的。
谢鲲与王敦朝夕相处,对其不臣之心早有察觉,只因二人是故交,才没有离开,一心只想劝他迷途知返。这事若是让谢鲲提前知道,主动透漏给陶侃都有可能!
见王敦一点都不给自己面子,谢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急急说道,“陶将军为朝中重将,战功赫赫,如此行事未免草率。此事尚未查清,若确有冤情,日后如何挽回?还望大将军三思。”
谢鲲说完,帐内文武纷纷应和,王敦见状不悦,却又怕失了众心,忙解释道,“陶侃自己也无可辩解,分明是心虚,岂会冤枉?我这样行事自有原因,你们不必担心,我自会向朝廷说明。”
见王敦又要一意孤行,谘议参军梅陶也坐不住了,站出来说道,“大将军,即便朝廷不怪罪,此事也不妥呀!陶侃和周访几十年的交情,还结成了儿女亲家,那关系亲得就像左右手一样。你砍人左手,能指望右手没反应吗?若害了陶侃,周访能不跟你拼命吗?还望三思。”
此言一出,王敦立即冷静了下来,周访是什么人物?他再熟悉不过了。虽然王敦兵力远强于周访,但要真打起来,他还真有点心虚。
其实王敦早就考虑过这点,也不愿跟陶侃撕破脸,今天的本意只是逼他交出兵权而已。不料陶侃平日虽谦退恭顺,今日眼看大祸临头,突然露出了自己的铮铮铁骨,完全出乎了王敦的意料。再加上王敦本就有杀心,被陶侃的话一激,这才有些冲动。
梅陶的话劝到了点上,王敦忙唤人去止住谬坦,让他再将陶侃父子带回帐来。见其他文武一点忙都帮不上,反倒有些碍手碍脚,王敦解散了宴席,将众人哄走。
第十三回(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