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无名山大川为障,但城高池深,又是杜弢最后的据点,想要攻克绝非易事。谁料杜弢早被陶侃吓破了胆,再加上陶侃痛定思痛,指挥得当,竟将其一举攻克,着实喜出望外。
临湘州府内,陶侃正翻阅着缴获物资的账目,喜上眉梢。陶侃边上坐着一位士人,精神饱满,素衣纶巾,超然脱俗,浑身散发着阵阵仙气,正自顾自的喝茶。
此人名叫皇甫方回,安定朝那人,是汉末大将皇甫嵩的后代。皇甫方回饱读诗书,风清高洁,立志永不出仕为官。诸王混战时,故荆州刺史刘弘周旋其间保持中立,保得荆州一片安宁,于是皇甫方回来此避乱。
到荆州后,皇甫方回自耕自织,生活清贫却自得其乐,备受士庶推崇,皆敬若上宾。陶侃与皇甫方回的交情由来已久,荣升刺史后,依旧对他十分敬重。每次拜访皇甫方回时,陶侃一点官架子都不敢有,不但换上便装,还要离门很远就下车,步行入内。
前段时间陶侃败给杜曾,又被逼进攻杜弢,形势险恶,困难重重。患难之际,皇甫方回不请自来,极大地振奋了全军的士气,陶侃也倍受鼓舞,可谓雪中送炭。只凭这点,皇甫方回虽不通军略,却依旧功不可没。
看完账目后,陶侃笑着对皇甫方回说道,“当初接令时,我如坠深渊,哪能想到会有今日?更没想到先生竟肯出山助我,实在是三生有幸,因祸得福呀!”
皇甫方回微微笑笑,说道,“我当初见你落难,实在不忍心袖手旁观,如今灾祸已过,你倒提醒我了,到了我该走的时候了。”
陶侃的笑容瞬间凝固了,眼中满是惊讶,略带哀婉的说道,“先生这是为何?如今四海鼎沸,豪杰并起,正是英雄建功之时。以先生大才,定可誉满天下,留名青史,何故弃而不用?”
皇甫方回淡然的答道,“食人之禄者怀人之忧,我身形羸弱,怕是难堪其扰。有的人死时天下号哭,有的人生时四海欢笑,这样的人可以说很尊贵了。但说到底,世人的哭笑对我有什么损益呢?整日去追寻这些东西,怕不是至德之人该做的事呀!”
皇甫方回扭头看向陶侃,继续说道,“你现在是白身,又和我是至交,我这才破戒出来帮你,你可别不知足呀!眼看你又要高升,我也该告辞了,你我志趣不同,何必苦苦相逼?”
说罢,皇甫方回站起身来,就要离开。陶侃赶紧上前拦住,说道,“先生之志,我自知之,当然不会强留。但先生何必如此着急呢?我短时间内恐怕难回荆州,今日若别,不知何时才能再见,何不在此多陪我几日?”
皇甫方回想了想,点点头说道,“也好,只是田间的荒草又要长高几分,今年的收成怕是受影响喽!”陶侃微微笑笑,略带愧意。东晋是一个孕育出陶渊明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淡薄遁隐之士并不罕见,也不像后世想象的那样孤僻。
第十二回(上)[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