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投靠石勒,我无力弹压,这才来投奔邵使君。”
温峤插话问道,“我听说邵使君起初也依附了石勒,可有此事?”他对邵续的冷落正源于此。
刘胤答道,“那时朝廷式微,邵使君看不清形势,万般无奈才出此下策,实非本心。我虽闲人,亦明忠孝之道,经过我的劝说,再加上段匹磾的拉拢,邵使君幡然醒悟,与石勒彻底决裂。在我的建议下,邵使君遣使江东上表依附,换来了刺史头衔。邵使君知我心意,那次出使本想让我去,但我自知此去必不回,婉言谢绝了,只送走了家眷。”
刘胤继而感叹道,“我志不在济世,更无此才,只是不忍心见忠义之士误入歧途,才冒然出言规劝。我虽早有南下之心,可前脚刚劝邵使君砥砺险境,转身自己就跑了,似乎不义呀!”
刘胤最后补充道,“这事我斟酌过很久,上策当然是先帮邵使君扭转局势,然后再离开。但我不堪案牍,又少智谋,无损益于大业,白白添了张嘴。呆的越久,去意越浓,今日见你即将南下,又动了此心,唐突发问,非礼之处还望见谅。”
听完刘胤的讲述,温峤觉得他有情有义,值得深交,若真能陪自己南下,不失为一件乐事。
于是温峤沉思了片刻,开导道,“若如你所言,邵使君本就忠勇,那无论你劝与不劝,他早晚都会踏上正途。你的话让他少走了些弯路,这是对他有恩呀!又何必自责?北境形势诚然恶劣,但邵使君宁愿质子遇害,也不与胡贼同流,可见他早有觉悟,你又何必困于此?”
刘胤闻言琢磨了一会儿,微蹙着眉回应道,“太真说的在理,但人非草木,邵使君毕竟救我于危难,此恩不报,如何心安?”
温峤又想了想,对刘胤说道,“我倒有个主意,到江东后,以你的才名,必能跻身朝堂。介时你何不折节出仕,在朝中为邵使君多多美言,岂不比困在这里作用大?”
刘胤向来清心寡欲,没考虑过出仕这条路,今日经温峤一点,立即拨云见日。刘胤眼含赞许的看向温峤,淡淡一笑回应道,“如此则我再无心结。”
刘胤接着又赞叹道,“幸哉!国有栋梁如太真,不像我辈,愧读圣贤书。就说当下这事,留下为的是私情,离开为的是私心,从没想挂念过国家,让你见笑了。”
那个时代隐遁之士比比皆是,温峤并不见怪,回应道,“人各有志,承胤何必妄自菲薄?”
第五回(中)[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