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山僧占多。佛家修行,讲究六根清净。
绝大多数的寺院,都在那远离红尘世俗之所。
佛自传入中华以来,日渐兴盛,求佛平安与钱财名利者,如过江之鲫。
在那繁华之所,亦不凡有寺庙林立,以供苦海百姓之所需,诚所谓佛法无边,普度众生。
自赵宋一统中原,华夏之地,渐离烽火之祸。然而北方契丹强盛,大宋又失了燕云十六州,导致战马不足,无法抵挡契丹兵锋。长此以往,大宋北境之民,亦处于兵凶战危之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求自保,各人心中皆想有所依靠。
朝廷于北境置大名府,为东南西北四京之一,号位北京。北京北去百里,便是大辽地界,两国若是太平,自然少不了商人为利早起。因此北京也越发的繁华,几不亚于东京城汴梁。
然祸福无门,北京乃是大凶之地,契丹军马随时可能南下。为求平安,各种号称能保人平安之佛陀圣僧都显出灵光,再加上世人求财生前利,眼下得手方心安,求财的人络绎不绝。
因此故,北京郊外的一所寺庙,便繁华起来。
早上艳阳不升,积云漂浮,此时辰时不到,寺前便涌来了许多香火信徒。
这些信徒,脸上皆无拜佛之虔心,反而有种急躁不安。他们大多数,都是来交香火钱,求钱财平安的。但偏偏寺门紧闭,所有人都不得其门。佛门清净地,不得喧哗。但此时的信众,却不是因佛法而肃静。
整个寺庙,不但门前有军士把守,更是被大军团团围住,这可不是些普通的军士,而是真真正正与北方强大的契丹人,浴血而活下来的勇士。那些战将勇士,个个都面带杀气。
虽在本国境内,不会对百姓下手,但谁也不知道,在这一群杀人不眨眼的猛士面前,自己反抗会不会招来杀身之祸。没有人敢吭声,甚至连呼吸都显得小心翼翼。所有人的直觉,会有大事发生。
果不其然,正当大家胆怯的时候,寺庙的门开了。
里面走出一位高僧,众人都认得,他是本寺的方丈。
就算是那些不曾见过面的,也都认得出来。他是最有佛像的,所有人都是心知肚明,没有人能和他的大耳相比。方丈出门,先向所有人喧了声佛号。等寺中所有人出来后,他又喧了四句佛言:
“本州十分财,世尊占其三,佛有割肉举,僧应崇佛法。”
但普通百姓,多数目不识丁,为了生活而劳作,为了生活而求佛,哪能懂佛语之意?就算是那些稍有些学问的,也只半明半昧,真正能懂的,恐怕不足百中之一,所以还需有人来解释。
“高僧的意思是说,我大名府的财政,如当做十分,那这寺中的如来世尊,就占有其中三分。”
正当人们不解,在交头接耳时,寺门口高台上的方丈,早已经下来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官员模样的儒生。信徒几乎都是大名府辖下,也有人也认得这官员,知他的官职只在知府之下。
“本官乃朝廷所命,这位高僧亦乃佛祖门徒,数月前佛祖显灵,怜悯我汉人受契丹兵祸,愿行割肉喂鹰之举,以普度世人。”
官员似乎身体不甚强壮,又似乎是早上未曾进食,话语不过几声就有些气虚。
他连忙放下手中书帛,招招手,就有人端上的一杯水。他喝完水后,继续说道:
“高僧刚才所说,佛有割肉举,僧应当崇佛法,意思是说……”
这官员高谈阔论时,边上有着一位副将模样的军官,在一位同行官吏的陪同下,进了寺院。
进入寺庙后,那副将左拐右走,似乎在找什么东西。不过他虽是在找东西,但在进入寺庙不过几个瞬间,就被惊呆了。
边上的官吏,本来见他着急寻找而不获,想出声询问。
但看到他面色变化,就知道了缘由,肯定是被这寺院的奢华给震惊了。
官员非常熟悉这寺庙,他虽是孔圣门人,不拜释迦不求佛,但他熟读阿房宫赋,每每心有所感便来此处观摩,因为只有这寺庙,才配得上阿房宫赋的名言: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层层相连。
当真是人间少有真净土。
抬头看那暮鼓晨钟,矗立在远处高楼,再加上那大雄宝殿上巨大金像,就算只是表面镀金,那也需要许多的金子。整个寺院给人一种奢华之感,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天下名山僧占多。
好山配好房,好佛镀好金,果然世间好景色。
那佛祖金像更值钱,全州熔此佛,足够十万1税。
“这寺好看,这佛厉害,天下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地方了。”
那副将终于不再目瞪口呆,也不再到处乱走,因为他实在忍不住,也有溢美之词。
“将军贪看风景,怕是忘了什么事情吧?”随行的官员,见他还没从震惊中醒过来,忍不住便开口提醒。
“我忘了什么事情?”那副将心不在焉。
“将军进来,应该是寻找什么东西吧。”
“寻找东西?”似乎想起了什么,那副将大声说道:“想起来了,听你们府尹大人说,这里有很多的尼姑,本将怎么一个也没看到?”
一听这话,官员立马就明白,也猜到他在想些什么,但他并没有点破。他并不知,那些尼姑在什么地方,所以只好如实相告,说只有出去找那方丈和尚,才能知晓情况。
“那和尚不是什么好人,这事情关系到我们守关兵士的利益,怎么能相信那和尚?”
“将军多虑了,那和尚一来贪生怕死,二来我们大人保证了他的富贵,捧起了他的名声,此乃一举多得之事,他是聪明人,有钱有权,诸事都顺,权衡之下,他怎么会不愿意?”
那副将进来时,因被环境所迷,所以并没有看路,此时出去的时候,确是由那官员引路。
那官一边员引路,一边为这副将解释,但他还是贪看寺中的风光,因此心不在焉,说话也没有几分思量。
“我还是不放心,那和尚靠不住,这可是我们军中的大事!”
“将军,那和尚若真的敢乱来,你大可以一刀送他去见佛祖!”
听得官员这么一说,那副将反应过来,干笑一声,不再接话。看着眼前已到了寺门口,他便快步走了出去,其实对于这种事,他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的,所以只好逃避。
“……铜镜,钟磬,以及寺中各种物器……”
他快步往外走去,感觉后面那个官员没有跟上,心里就踏实了不少。
心静则明,他放下后,耳边就传来一个声音,是那个先前颂读府衙公文的官吏,具体那官员说些什么,不是太清楚,但一关系到物件的处理,耳朵立马就灵敏起来,他放慢脚步,用力倾听。
“……寺中所得金,银,铜,一律交由朝廷铸造钱币,此乃佛祖使我大宋国富民强之法旨,至于其他铁器,交由本州铸为农器,赠于本州百姓,以助农事。”
那官员不知是何出生,说话竟然越发的精神起来,洋洋洒洒一大段,又换了一张锦帛。
“本寺还俗僧侣,各自回归本籍,充作为国纳税之户,若有外族,则送还本帮,其次,因寺中尼姑不检点,故特令寺中女尼,道姑二十七人,入教坊为抗契丹之勇士,打理日常起居。”
有道是世间好语书说尽,但这对于百姓实打实的好处,对军人真真切切的利益,却还不如几张锦帛来得痛快,见那官员说完,不知何人起哄,整个四周的兵士就沸腾起来。
受军士的影响,那些百姓当中,生活比较穷苦,家中缺少农具的,也跟着兴奋起来。
这沸腾的人群当中,几乎所有人都山呼皇上万岁,当然,其中也有少数人真心感谢佛祖。
看着骚动的人群,那副将手一抬,所有士兵都恢复了勇士模样。见众军一言
雕栏玉砌[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