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科举如火如荼的举行。
      一份试卷,三千人取仕三百。
      三百人取高士十五,包括状元、榜眼、探花三名。
      这次试题是沈三问请示过武则天后亲自出的,第一次恩科,题目很大气。
      考生任选时政问题,再书写应对之策。
      武后还承诺所有试卷都将亲自过目。一个国家的许多问题,在其中生活的考生心中是明白的,这是一次直接面呈帝国掌权人的机会。
      写什么,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前途。
      里面有一篇文章特别出彩。
      写的是府兵制的弊端,考生应该是用尽全力,呕心沥血,怀着对朝廷的无限期望和对前途的渴望写的。
      沈三问注意到了。
      这篇文章也落到了武后手里。
      唐朝,是武力极为强大的国度,特别是汉朝以来,少有能够将游牧民族打趴下的政权。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改进了府兵制,做到了北方较大范围的兵民合一,军队战力特别强。高宗开疆拓土,都依赖于这一制度。
      府兵自备武器马匹,战事打仗,闲时务农,能被选为府兵,便能分得一小块田耕种,参战后五年免除赋税。
      由于选拔出的本就是体格强健的人,又在农闲进行大量训练,所以府兵战力强劲,是各处战场的中坚力量。
      可是,唐朝与吐蕃、西域诸国、突厥,三线常年开战,高丽百济也偶尔来凑热闹。所以,府兵得不到休息,常年驻边。
      唐朝在中原地区,北方尚武,所以人们对府兵十分敬重。最初府兵在外,家眷也受到优待。
      可是常年在外,人来人往,熟悉府兵的小吏更替,一家之主的府兵不在家。不知道是战死了,还是任务繁重,家中的田地,孤儿寡母无力耕种,旁人也不能让田地荒废。
      注重政绩的地方官,必然想提高本地的粮食产量,毕竟,社会现实是温饱都没有解决。
      府兵回来,这部分被他人耕种的田地自然要归还。能活着回乡的田地归还,那些死在战场的,田地自然就被新的人拿到手了。
      分配不均,被剥夺田地的人,自然很不满,分配还要等下一次农时。就算得到部分田地产物,也难以过得舒适。
      因此发生的口角、斗殴、甚至仇杀,成为笼罩府兵制度的阴影。
      除了府兵之争的内耗,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
      府兵的归属问题。
      府兵们一起作战,一起吃喝,共度艰辛和患难,会形成极强的凝聚力和战友情。而统领他们,屡战屡胜的人,是他们心中不败的军神。
      不会收买人心的人,不能做将领。能够统兵打胜仗的,少有不能管理好这些小兵的。特殊环境下,小恩小惠就能让小兵献出忠诚。
      府兵对将领,对他长期所属的那只军队,会有特殊的感情。
      李敬业谋反的时候,手下将领带着辖地的府兵,轻而易举拿下了江南的数座城池。
      一支对各自将领忠诚的军队,可能会分散在各地,只忠于他们的将军。
      对一个王朝来说,这是何等恐怖的事情?这是一颗不定时的地雷。
      文中先是总结了一下问题,然后还给出了解决之道。
    &nbs

第69章 科举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