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015章:国家形象建筑[1/2页]

民国第一军阀 落雨流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己未年,中华民国也对北京进行了城市改造。
      这次城市改造,一是改造传统建筑布局,二是要正式建立一个总统居住行政的地方,也就是美国白宫那样的建筑,同样还要建一个大广场。
      “北京城市改造的主要问题就是那些古建筑的保护,因此北京城应该扩建,增设二环,以缓解人口增长压力。”
      宋教仁听着下面的报告,然后点了点头,批准了扩建北京市区的方案。
      北京作为首都,自然人口是不少的。
      不过这个时代,制度不同。人也不是一定要往北京挤,国家发展经济也没有太侧重于北京的发展。
      北京只做为政治中心。
      北方胡化比较严重的问题,中华民国决定将文化中心放在南方。
      之所以还把北京当做首都,还是因为气运问题。
      北京的大三元格局不是什么地方都能有的,定都北京起码不会出岔子。
      南京就完全不适合做首都,南京尽管号称六朝金粉之地、王气之城。但是南京仅是对比江南地区而言,相比江南的过于柔和的问题,南京那里确实有王气。
      但是相比北方地区的地形来说却是差了点,南京这座城市气运比较怪,几乎每次改朝换代的时候都要被血洗一下。
      近代除了日本在南京搞了大屠杀,之前还有张勋入南京大肆抢劫等事件。
      定都南京的朝代,也大多是比较短命的。
      因此中华民国还是定都北京,也仅仅是将北京当成政治中心来建设,文化中心则放在了苏杭一带,经济中心则放在上海。
      人太多挤在一起,就会造成北京人太多。
      想想后世那么多人挤在北京,都搞出了六环出来。后世北方也就是死保着北京、天津几座城市的繁荣,其他城市则全面衰弱。
      主要是缺水。
      北京、天津等城市能支撑,主要还是政策倾斜。
      几千万人挤在北京,一会闹风沙,一会闹毒雾,普通民众喝的水还是泛黑的。
      北京经济靠的无非就是权贵们的支撑。
      技术、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四大支柱。
      技术、文化创意这两个支柱是政策倾斜,金融、服务业是权贵们带动的。
      此时中华民国没那么多的权贵,而且也不是全往北京挤,起码军方是不往北京挤的,目前军方大本营还是在淮安。
      政界人士虽然聚集于北京,但中华民国的政界比较廉洁,除了总统等少数要员有财团‘资助外,其他部门的政客都没什么法外收入。
      因此在北京,金融业并非经济主力,服务业虽然也在蓬勃发展,但市场不会显得那么极端。
      技术研发方面,中华民国是显然不会在北京成立类似‘中关村这样的区域,美国搞硅谷不也没有放在首都。
      在文化创意方面,同样没有放在北京。
      作为一个首都,首先就不能显得过于繁荣,繁荣的背景下,必然会加大对金钱、权力的。
      权贵什么的都挤在一起,各种权钱交易等各种龌龊就出现了。
      一个相对宁静、平稳、环境优美的首都才是最好的,那么多人凑一起肯定出问题。
      中华民国的国情,北京显然不可能太多人。
      国会于这年夏季开始商议修缮承天门,及修建‘承天门广场的议案,承天门,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
      明成祖修建承天门,明末被毁,后满清重修。
      这里也就是后世的。
      中华民国成立后,这里依旧叫承天门。
      修缮承天门和修建承天门广场,是江渝在这年夏天定下的,因为中华民国建国十周还有两年多就要到了。
      十周年,总得搞点阅兵式什么的。
      如果不修承天门广场的话,北京城内没地方能摆得开。
      “之前我们没钱,没精力修。现在钱是够了,也能抽调出足够的建设能力,战后也得对外宣传,是得修一修承天门和广场了。”江渝决定当天,给宋教仁打去了电话。
      “确实得修一修,现在中央政府挺寒酸的。”宋教仁感叹道,“不如也把国会大厦之类的办公地点也修一修吧!”
      中央政府的办公地点确实寒酸得很,只是一座很普通的大楼。
      之前要建设,要发展经济、民生,在江渝控制中央之后,中央是能省则省了,很多部门的办公地点都是随便找个房子,然后挂个牌子就成立了。
      “修就修吧!顺便也把新华宫修一修。”江渝同意道。
      新华宫是总统住的总统府,袁世凯一家人已经从新华宫搬出去了,回老家盖了个大房子,袁家子孙有的混政界,有的混商界,算是此时中华民国比较显赫的大家族了。
      新华宫,也就是后世的中南海。
      作为是中华民国总统居住、办公的总统府,这里也将是经常出现在新闻上的建筑,因此修一修也能包装一下国家形象。
      ……
      修建承天门广场、国会大厦、新华宫、国务院的议案在国会表决中陆续通过,仅在经费问题产生了一些争议。
      “我认为,这些建筑虽然作为国家形象的代表,但是却不能花太多钱来修,我们得将资源用在建设方面。”
      “既然是国家形象代表,就应该修得恢宏一些。其他部门的办公大楼,倒是可以修得差不多就行。”
      两种声音在国会中都有不少市场,双方从不同角度出发,就改用多少钱来修这些重点建筑产生了争论。
      最后表决过程中,还是以支持修得恢宏些的议员们占据了上风。
      最终决定,财政部拿出1000万元来修这些建筑,相当于清末时期2000万银元,相比满清修园子,这点钱还真不算什么。
      主要还是修广场、国会大厦这两个项目占的钱比较多,一个一千万元却是非常足够了。
      一个月后,第一批审计方案提交了上来。
   &nbs

第015章:国家形象建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