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八十三章:中国的巨大变化[1/2页]

民国第一军阀 落雨流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1913年两淮行政总署上缴中央的税款高达六亿元,也就是说去年两淮行政总署一共收了十五亿元的税,比清末时期满清的税收还要高。
      但从百姓的生活上来看,很多百姓却感觉没什么税。
      这一年在华东派系治下,以江苏、安徽、山东三省来说,个人平均生产总值突破了100元。
      而在这四省,人口已经突破了1亿人。
      而在江西、浙江、湖北、湖南这四省,也有不错的发展,总的来说,13年整个中国的生产总值已经突破了230亿元。
      而两淮行政总署收了15亿元的税,看上去税收确实很低,还不到生产总值的十分之一,普通百姓也感觉税收不重。
      但实际上却不然,这十五亿元的税收当中,虽然很大一部分是江渝的财团上缴的税收,但江渝的财团垄断了大部分市场,但交的税却是最轻的。
      那些非华东商会内的商人,他们要承受的税收则比较高。而那些和财团竞争的商人,他们同样也要承受比较高的税收。
      这种税收制度,极大程度的确保了江渝旗下的华东集团、西北集团的垄断地位。
      那些普通商人也逐渐发现,经营商业已经越来越不容易了。很多行业已经不是他们能够进入的,这些行业都已经被垄断了。
      这一年,江渝的华东集团一共盈利16亿元,超过政府税收。
      当然华东集团此时也是负债累累累,上百亿元的借款,大量的投入,使得这一年的收入和支出都在飞速增长。
      不过对于能否还清这笔借款,江渝比谁都有信心。
      一战过后,英镑大幅度贬值。战争期间贬值得更厉害,加上到时候出口量激增,要想还清这笔贷款其实并不难。
      只要把这笔贷款还清,江渝的财团就将正式成为一个小巨人了。
      当然这一年的军费问题成为了内阁和国会争论的焦点。
      两淮行政总署上缴国会的税收是6亿,那么按照约定,这一年国防军将拿到地方税收中的45亿元。
      北洋政府这一年从直隶、河南、山西、东北搞上来的税收勉强达到了2亿元,其中很多还是华东集团贡献的税收。
      加在一起,这一年北洋政府能动用的税收为8亿元。
      按照约定,中央给北洋军多少军费,也要给国防军多少军费。也就是说不管怎么搞,首先在军费上国防军就比北洋军多出了45亿元。
      以北洋军这种等级的陆军,就是有个1亿军费。也能拉出上百万兵力了。而以国防军来说,1亿军费远不够训练和装备上百万兵力,当然这是指正规军。
      如果是生产兵团,普通士兵都不用发饷,1亿军费拉出上百万兵力那是轻轻松松。
      最终军费还是北洋军与国防军内定为各15亿元。北洋军则保持100万兵力,国防军保持25个常备甲种师,10个常备乙种师,总共65万兵力,同时保持200万规模的生产兵团。
      当两大军事集团在协议上各自签下名字的时候,北洋军从这一天起正式成了国防军的军事附属。
      1914年。国防军拿到了6亿元军费,其中海军拿走了1亿元,空军拿走了5000万。陆军为45亿元。
      但在外人看来,双方却是保持着一种平衡的局势。
      因为外人并不知道国防军还有另外的军费支撑,只认为北洋军和国防军的军费开支都是一样的。
      所以造成了一种错觉,即北洋政府依旧能够对华东派系进行制衡。
      只不过上次倒江战争让日本暴跳如雷的是,袁世凯竟然选择站在了江渝一边。使得日本吃能吃了一个大闷亏。
      特别是那一千五百万元的贷款,不仅没有达到目的。日后肯定也是没得还的,因为这是无抵押贷款。
      最终只会成为烂账,中方则会对他们说,他们无力偿还。
      ……
      军费就搞掉了中央3亿元,剩下4亿元要用来支撑教育、水利、民政、医疗、农业、工业等等领域,自然是不够的。
      不够怎么办?
      向银行借钱啊!
      例如此时的北洋政府向华东集团借款100万元修建一个工程,那么接下来华东集团就会弄出一个兄弟公司,或者一个空壳公司,把这个工程接下来。
      实际上这个工程的成本价可能只需要60万。
      财团会让政府不断的加大开支,加大开支之后老百姓的日子自然也好过很多,但问题是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大量的财政赤字。
      政府负债太多怎么办?
      那自然是出卖一些条件给财团,而财团永远保障政府的运作资金。
    &nb

第八十三章:中国的巨大变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