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爱情纪实文学【风雨人生】第三集--磨砺苦难--25[2/2页]

爱情纪实文学 【风雨人生】 李红松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当得到思想的答案后就是命令自己:“起床,跑步去都江堰!”我急忙穿衣起床,拿了包去陈老师他们的房间,看见汪师傅,就说:“汪师,我把包放在这里,我要出去锻炼。白师呢?”
      汪师傅回答:“他喝茶去了。你要去锻炼,怎么锻炼?”
      我说:“我要去跑步。陈老师呢,他还在睡觉?”我看着蒙着被子的床上没有反应,也许,陈老师的病又犯了?肝癌,使人恐惧的病,然而他还有这样乐观,这样的精力来跑工作。尽管他是怀揣着瓶子,腰插着管子,直不起腰来走路,脸色又是那样的黑黄,可在车队里还是干劲十足。想着这些,我跑步上了街道。
      蓝色的天幕上飘着团团白纱般薄的云彩,空气很清新。我既不想问路,也不愿找路,只朝着街口的一条小巷跑去。
      小巷口处,有一间临街的小茶铺,铺面的檐口上用竹篾条搭了一个顶棚,上面覆盖着的塑料薄膜上满是灰尘,很窄的店面沿街各摆放着一张小方桌,灶坐落在铺面的死角处,是水泥砌的长方形状,灶洞又大又深的露在外面,也是长方形。灶面用一方铁板压着,几只小铝壶放在铁板的圆洞上,冒着热气,里面的一只大铁锅也冒着热气;灶壁的左边,杂乱的堆放着座椅,木块,上面布满灰尘。右边是烧水用的煤末,满是灰尘而又破旧的墙壁上有两张山水画,颜色早已发黄。店铺外靠街沿的地方又摆放了四张桌子,每一张都放了三张竹子做的,有扶手的靠背椅子,吃早茶的人们在悠闲地喝着,闲聊着······
      今天的灌县,都江堰市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而在八十年代的中期,它就是小街道,青瓦房,到处是灰蒙蒙的一片,显得很贫穷,很落后;当然,也显得很清静,很自然。
      我沿着小巷跑出去,是一条窄窄的石板路向上延伸着。我跑上高处,它还是向上,通过粉刷一新的像庙宇般的房屋。这些房屋古朴典雅,古色古香,我跑不动了,只好叉着腰,昂首挺胸的一级一级地地蹬上去。沿途有许多下山的人,他们都是提着鸟笼,手臂挂了衣服的鸟迷和爱好体育锻炼的人们。
      好高的山呀,好长的路,一级级地向上延伸,周围的树木是那样的茂盛,鸟儿在林中“啾!啾!啼儿!”欢乐地鸣叫,晨风带着凉意。我却脱了外面的衣服,穿着短袖,汗水淋淋而又兴致勃勃地朝着目标奋进:我要登到顶点去。
      山顶上,一座铺着水泥路面的水泥房前,有一群人在做体操,男女老少都有。大慨是房子的主人?两个小女孩一前一后依了房门在念手中的课本。风更大,景色却更美,放眼望去,整个灌县县城尽收眼底。
      天空,那像云海一样薄薄的雾中,托出了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我想喊,想叫,更想跳!然而却是默默的举衣拭汗,激动而又无语地享受着这大自然赋予的美景。休息过后,我朝着另外一条路,一条更加幽静的路走下山去,途中,参观了纪念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伟大设计者和建设者,李冰父子的二王庙。
      二王庙坐落在半山腰上,庙宇的周围,苍松翠柏,緑树环绕。庙宇的建筑,是红墙绿瓦,显得庄严肃穆,古色古香。不大的庙宇里,供奉着闻名世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者和建设者--李冰父子的全身塑像,塑像高大而雄伟,让人一看就萧然起敬。庙宇的墙壁上,画着李冰父子引导当地百姓劈山治水的劳动场面,整个画面气势恢宏。庙宇的香案上,摆放着供果,燃烧着香烛,使得每一个来这里参观和凭吊的人都脚步轻轻,生怕惊扰了我们的先贤们休息的好梦······
      由于昨天晚上就说好,为了不影响休息,早上各人自己去吃东西。我回来在路边的小摊上吃了一碗稀饭,两个小馒头,摊主送了一小碟咸菜,花了两毛钱。
      跟我一张桌子坐着一位老人,很小巧的个子,身穿洗得发白的蓝布衣服,头戴蓝布帽,小巧的脸是团的,两只闭着的眼睛看不见眼球,不知道他是瞎了呢,还是有意闭着的;他小鼻子,小嘴,上下牙都已经脱落,下嘴皮托出,薄薄的毫无血色。他正在咀嚼馒头,只见上下嘴皮抿在一起,松懈的腮也抖着,“!!”的传出口皮的磨合声,一下一下地是那么慢,那么地吃力。
      哎!人老了,竟是这样的没用。看着老人,我的心里发酸,赶紧吃了就走开去。
      在急切的盼望中,收到了伊清的来信。

爱情纪实文学【风雨人生】第三集--磨砺苦难--25[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