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四年十一月一日--晴天--
又是一个月了,今天彻底把货盘算清楚,不差款。我们又添加了一个农行的户头,由原来大楼的门市部主任领导。反正是干工作,只要肯做,有工资关就行,这当然是最起码的一点。但作为我,除了尽心尽力地工作外,还有我的学习在等着我去完成,去探索和拼搏。
还有孩子,生活是十分紧张的,但这又是真正的生活,它虽然苦,累,却又非常的实在。而在夜晚,在愁思满怀时的哀叹,呻吟,没有经历过这种艰辛生活的人,谁能体会到?困难应该克服,也必须克服。但是,我却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松懈了自己的学习!我准备写的【红颜】虽开了头,却只有重新写,重新构思。
吴老师已经把我的习作【芙蓉山的传说】和【崎岖的路】寄来,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他说:“昨天在书稿中又看到了红松的【崎岖的路】。【崎岖的路】写得流畅,杨超的人生是值得人同情的,好多地方也写得出情感,如他与深爱他的玉树的爱情的描绘和叙述,通过杨超的不幸,作者控诉了人的命运的不公正;如果杨超有一个好家庭,好父母,他是不会弄到那样的。要不是碰到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年月,他也不会四处漂泊而多次被收容。但杨超这样的流浪儿的命运在我们这个社会何止千万?如果我们不能从他命运的沉浮上看到时代风云,以及透过他看到那一特定时代的各阶层人物的嘴脸,这样的作品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当然,以红松这个具体人情况来看,通过这篇写作练练笔,收集若干素材,作为以后创作新的小说准备,还是有意义的。
第二,作者眼睛只盯着人物命运的叙述,而不是着眼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没有写出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多层次的性格属性,有些人物心理活动(如杨超对文化大革命繁琐礼节如同崇教的看法)大多数是作者今天自己的心理活动,塞到杨超心里去罢了。结局以杨超那样一个文化程度和生活经历的人,如何有能力去评判文化大革命中的早请示,晚汇报的礼仪?
第三,人物环境的变换,有关背景的文字也少了一些,使读者缺乏思想准备,这样也削弱了艺术的感染力。
第四,一个作品总要给人以美的享受,不是把黑白压在一起一大堆写出来了事。为此,作者要根据生活的储蓄提炼出美好的东西,从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这篇作品最大的不足是作者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表现不够,而性格是要靠典型细节和独特的心理活动来表现的。不是靠对话和作者的叙述表现的。文学创作全部困难也就在这里。”
吴老师的话是十分正确的,我还差得太远了,非要加强练笔不可,特别是写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刻化把握不定,人物性格是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和具体的动作演变而成的,不是描述,更不是作者主观臆断是什么人就写什么人,或者只用对话来诠释,这是文学的真实性,也是文学的难度!我必须观察生活,观察人,通过他们来加强描述人物的思想,行动,塑造出真实的,典型的人,使小说变活。
八四年十一月二日--晴天--
今天逢场天,我们又用平板车在街上卖处理商品,共卖了二百四十元左右。下午去买了一只鸭子,两斤肉,三个人聚餐,顺便招待小杨,表示对她帮助我们到怡乐镇推销商品的谢意。正好母亲走来碰上了,孩子今天耳朵痛,精神很不好。
我们新成立的小组开了一个会,商讨了一些具体的事情,工作问题,进货问题,人员制度等等,但还没有形成条文。
习作【拾麦穗】函授中心寄回来了,老师的评语是:文字通畅,人物也有些形象,但写得平淡,没有深度。确实也是,我那削减了一半的作品,最主要的内容都不在,怎么能算是作品?看来,揭露阴暗面的作品也要写够,照我的思想,只歌颂美好,不鞭笞丑恶也不是真实的生活;特别反映在文学上的生活更要全面,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这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主观的看问题,产生偏差,只看到好,没有看到坏,没有足够地去认识生活,因为生活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它有美与丑的表现,只看到坏的,那是对生活没有期望。美的真实(善良的东西是生活中最主要的因素)所以,我的【拾麦穗】虽写了生活中的不美,不足的一面,却又认为不应该反映它而截然中断,这是写作中的大忌?因为这样的作品怎么叫做生活的真实写照呢?
爱情纪实文学【风雨人生】第二集--守护心灵--23[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