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143苗刘兵变之高宗退位[2/2页]

塞北王朝金 3水缘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所误,今已窜逐,统制岂不知!”
      孟太后的这段话,并不难以理解,却足以让后世骂高宗皇帝人闭嘴了,一个二十出头的皇帝,他已经做的够好了。
      苗傅见孟太后拒绝执政,便说:“臣等已议定,岂可犹豫。”
      这话就有几分威胁的意思了。
      孟太后只好妥协,说:“待依所请,且权同听政。”
      意思是和皇帝共同理政,
      苗傅坚持要废掉高宗皇帝,策立赵旉。
      事情就僵在这里了。
      在这个过程中,搞笑的颜岐前来报告说:“皇帝令臣奏知,已决意从苗傅所请,乞太后宣谕。”
      颜岐咱们之前说过他,这人和李纲之间发生了龌蹉,就不是个好人。在兵变的过程中,他坚持认为高宗皇帝应该退位。
      孟太后依旧不同意,苗刘就准备动武了。
      太后见形式不妙,便转圜会到城内。
      这一切都看在了高宗皇帝的眼里,知道事情已经无法挽回,便下令禅让君位,并和苗刘坐了约定:
      一、尊事皇帝如道君皇帝故事,供奉之礼,务极丰厚;二、禅位之后,诸事并听太后及嗣君处分;三、降诏毕,将佐军士即时解甲归寨;四、禁止军士,无肆劫掠、杀人、纵火。
      兵变告一段落了,一切貌似恢复了往常。
      如果杀王渊和康履是正义的,那么让赵构退位,推举一个三岁的娃儿当皇帝,这事万万是不正义的,两人从道义的制高点上走了下来。
      当天,高宗皇帝就前往了显忠寺。
      在高宗皇帝的心理,一定是酸楚难耐的,得来不易,却一朝就失了,而且自己也没做错什么。
      苗刘兵变是可怕的,高宗皇子在这一刻,一定会想起了太祖皇帝的陈桥兵变,也一定会想起杯酒释兵权……
      太祖皇帝果然英明神武,武将断然不可信。
      从此之后,高宗皇帝对武将就有了防备之心。
      第二天,孟太后垂帘听政,大赦天下,给退位的赵构上尊号:“睿圣仁孝皇帝”。改显忠寺为睿圣宫。
      在这个过程中,孟太后表现的很稳重,很有大局观,稳定了当时的局势,也算是南宋建立的一大功臣。就凭这功劳,足以让泉下的哲宗皇帝后悔了吧。
      不过话说回来,若孟皇后当年不被废去皇后,也未必能赶上这一劫。
      若按照这个逻辑,那一次废后,算是北宋最后一个靠谱皇帝,给后世人留的最后一点福祉吧。
      当年哲宗皇帝在七年亲政时间里,一取青唐,两败西夏。可惜天不假年,若他在位,也许就不会有靖康之变了吧。
      对孟太后来说,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让他从一个懵懂的小女子,成了一个睿智的老者。是啊,争什么呢?争到了又如何?当年成功上位的刘婕妤,现已是一杯黄土了吧。
      人的归宿都是一样的,自己有多大的能量,自己要看清楚,否则下场一定会很惨,就像苗刘一样。

143苗刘兵变之高宗退位[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