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到晌午时分,双方已基本谈妥。不过吴三桂却要求对降军地家属要由辽东军亲自带回才行,在所有百姓一日没有抵达辽东时,山海关外辽东军便一日不会撤军。而且辽东军在山海关外粮草也必须由大明提供。
对此朱寻采虽是百般不愿,可谁让大明如今的信誉并不是太好。一月前即能派兵出关攻辽,实在是让人放心不下。而朱寻采在来之前,也已受朱由检委托,若是辽东再有什么要求,如非紧要,答应他们便是,此时若是派人回京请示万岁,来回便得两天,而且想来这不过是些小事,万岁断不会为这点小事再次翻脸。况且山海关下十几万辽东军一天所需的粮草也绝非小数目。所以朱寻采便答应了吴三桂,先让他们派人去找那些被俘百姓的家属,总比双方僵在这山海关下,白白浪费粮食要好得多。
不过在朱寻采的极力力争下,辽东军最后答应,派入关中的辽东军仅有三千人,而且要在当地官府地监督下招人,并由山海关总兵田立负责最后核对。同时留在山海关下接应的辽东军也不得超过五万人。
即是田立负责核对,吴三桂更无担忧,便答应了下来,至于派入关内的辽东军,吴三桂特意选的都是三年前才迁到辽东的大明百姓,这些人在辽东生活了三年,家小早已迁到了辽东,而且这些人以自身为例,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同时吴三桂还许诺这些人,带回的大明百姓越多,奖赏越高,同时按每招到一千人便发一两银子,到时到底能找到多少人回来,便要看这些人的本事了。
谈判结束后,吴三桂无瑕在山海关外久留,辽东刚经大战,百废待兴,新占的后金地盘,若不能及时消化,恐怕蒙古、朝鲜便会插手进来,到时再想将他们赶走,恐怕就困难了。再说还有田立照应,也不怕再出什么意外。所以吴三桂命吴宇率骑兵二团两万余人留在山海关下,对外称五万大军,赚取明军粮草,他自己率其余大军返回辽东,加紧辽东建设。
当辽东军雄赳赳、气昂昂的踏上反乡之路时,大军中却有一人黯然神伤,这人便是明军降将洪承畴。当吴三桂将圣旨交于他时,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为大明奋斗了半辈子,忠心了半辈子,最后竟成了谗言小人。自己最后到底是投了辽东,若说自己是小人也还算名副其实,可杨嗣昌、卢象升却是忠心耿耿,特别是杨大人,为了掩护明军撤退,亲自率军断后,为大明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可也落得了个国家罪人、民族罪人,这叫洪承畴为两人感到不值,也为自己投到辽东感到有几分庆幸,若是自己当日也战死在战场上,恐怕也难逃这个谗言小人地封号。至此洪承畴对大明是彻底死了心,就算自己真的有朝一日得返大明,恐怕朱由检也会将自己这个已经战死地明将下令处死。再看辽东,上至吴三桂,下至普通百姓,没有人瞧不起自己这明军降将,就连后金的多尔、阿敏都可重率大军,纵横于战场之上,想来只要自己一心投靠辽东,必可再掌兵权,重现往日地铁马金戈。(?)
第三百三十四章 成功和谈[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