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150、火车铁轨,科技爆发[2/2页]

长生可否 江天寥廓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论,我们在夷州的造船厂和机械厂也都有,只是描述框架可能不同,而且没有那么深厚的技术储备。”
      不仅仅是王家,整个大明,基本上能吃饱饭的,都会读书。
      但每年才录取三万多个秀才,人的寿命也都有限,基本上,同时期存在的秀才数量,也就百来万,而大明的读书人,只有百来万吗?
      这可不是文盲99的大清!
      在大明,教化百姓,识字率高,那可是算作政绩的,学校越多,政绩就越好,就算是佃户,也会送孩子去蒙学识字,但凡有条件,都要供着读书考科举!
      因为科举是唯一的出路。
      在大明,少说有两三千万读书人,这么多人,连秀才都考不上,难道不就业的吗?考科举不行,难道就代表智商不够吗?
      都不是!
      说古代没有读书人参与技术总结,说华夏古代只有技术没有科学的,那都是扯淡!后世一说大明就资本萌芽,绝不肯承认大明的商业发达。
      根底就在于,商人为了逐利,什么办法用不上?
      你读了圣贤书,就不想搞技术?账房?哪里用得上那么多账房,不是自己人当账房,我还不放心呢,想就业,给我想办法弄出更好的产品来!
      因而。
      在各行各业,都有大量读书人,因为考不上科举,迫于生计从事相关行业,几十年下来,这些读书人没总结出什么来,那才稀奇。
      而后世一谈到西罗人,就说什么逻辑学什么的,说西罗人有理论。
      理论比技术先出现,在后世可能觉得是常识,因为理论数学、理论物理这些层面上,的确如此,可在科学萌发之初呢?
      打地基的时候,自然得先有技术,才有理论。
      另外,基础理论,墨家也是有的,早在战国时期,墨子就说过“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什么?这是极限。
      墨子还说过:“力,刑之所以奋也。”
      总有人觉得“刑”字是通假字,应该通“形”,但实际上墨子要表达的,就是类似于挥砍之类的动作,力是动因,这一概念。
      例如还有“力,重之谓下,与重,奋也。”这些理论。
      当然,硬要说墨子没有公式,这些不算,只能算哲学,但墨子将重力与质量分开,需要找的不过是一个系数罢了。
      这不能算成理论研究的前置步骤,只能算成哲学,那也挺有意思的。
      毕竟,汉字不算科学嘛。
      墨教的确继承了墨家最先进的技术,但墨家的这套思维逻辑,早就融合于华夏文明当中,因而但凡大一统王朝,华夏文明的科技就是世界最先进的。
      朱棣也才有《永乐大典》可以编,最盛世的时候,因为有整个文明提供完整的“工业体系”,技术甚至能够反超墨教。
      事实上。
      如果大明能够顺利发展,根本就不需要墨教手中的那些技术,因为墨家墨教并无区别,但很可惜,这世上没有一厢情愿的事情。
      士绅,是大明绕不过去的坎。
      这是属于华夏文明的内生矛盾,是自秦始皇一统天下,建立官寮帝制以后,就必然存在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屠龙术,还有四百多年才会出现。
      在此之前。
      嘉靖十六年的现在,的确是墨教拥有更先进的技术,而大明朝廷则越来越倒退……
      wa

150、火车铁轨,科技爆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