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一章 换了人间[2/2页]

新中华春秋传 钟情错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为了治病耗尽了十几年的功力呢。主子,明月知道的,就这些了。”明月一口气说完,神情仍有些紧张。
      付明也知道,有些事情听起来很简单,其中必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心中想到刚才因为刘子政而生的闷气,看来他们只是率性而为,其实对自己还是耿耿忠心,自己也不需要太挂怀了。大丈夫做事需有大心胸、大气魄,而且也要做到小心谨慎,他们在满清眼皮底下成功地营救出自己,想来不知筹划的多仔细,多大胆。胆大心细,这些人都是不可获缺的人才啊。自己有时也做不到“谨慎”,否则就不会来到这鬼地方了。另一个世界的自己,死了不要紧,那些重要的材料势必会落到害自己的人手中,他们既然敢向自己这样的“朝廷命官”下毒手,那么对检举揭发他们的人是否会更残忍,司机小张也不知怎样了。唉,自己还是算错一步,可是究竟在什么地方出现漏洞让他们查觉了呢?这次去北京只有他和从前的“老领导”,难道是一直提携自己的“老领导”。付明想到这里,感到心底升起一股寒气,真是人心难测啊!如果是他,那些人的确有为非做歹的本钱,而自己当初被安排到地方上工作,岂不是早有预谋,可笑自己还感恩带德,真是被人卖了还帮着讲价。现而今,不要再想那么多啦。正所谓,上辈子不管下辈子事,以自己目前的身份,只要时机得当,不难在乱世中闯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想到这里,付明站了起来。望着既将没入群山中的落日,暗发誓言:我付明定要“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前生我未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辈子定要开万世之太平,使中华永昌,让所有中国人安居乐业。
      思前想后的付明直到天黑才与明月回到房中。付明不大适应夜间没有电灯的感觉,吃过晚饭后索性吹灭油灯,在窗前看满天星斗,虽然是八月酷暑的天气,入夜的嵩山下却有阵阵的微风吹过,有一些吹入他的胸怀,非常惬意。这些星星在千百年后仍会照耀这星球吧?付明不禁想道,但它们看到的将是一个强大和民主的中国。突然,他听到院内有人吟到:“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间”。
      3
      原来是封义铭。“少爷,这么晚,您还没歇息”,月光下的封义铭俨然如翩翩佳公子,手中还拿着那支折扇。
      “封先生不也是无心睡眠,何不进屋一叙。”付明说罢把门打开迎客,封义铭也没再客气,进到屋来,谦让了一番,便坐到桌前。早有明月端上茶水,付明摆摆手让明月先退下,“封先生,刘先生让您授予我文章经义,可还要考究一下从前学过的学问。”
      “当然了,少爷,将来如若到了南京,这文章经义重要得很,那时定会有人考究于你,如果你答不出,则不利于少爷地位的恢复。”封义铭早就看出这个“太子”对刘子政下午怠慢的不满,所以立即将原委告诉他,免得他发脾气不正经温习。
      “是的。封先生放心,我定会努力勤学,只是我甚想知道目前的天下大势。听您的意思,南京似乎已经另立了朝廷,新皇帝又是谁,李闯现今怎么样了,满清现在又在做什么?”听到付明问这些,封义铭笑了笑,这位太子倒蛮心急。
      “今天是七月十三,你的叔父福王早在五月便在南京登基,现在的首辅是马士英。”
      “那么史可法呢?他可是南京的兵部尚书”,付明对谁当皇帝不是不感兴趣,历史书上已经写明了这位皇帝实在很烂,而且已经到了七月,距明亡国已近四个月,自己当然没机会了。但史可法就不一样了,他是大大的忠臣啊,高中语文书上有全祖望写的一篇文章纪念他呢。
      封义铭发现太子并没有继续对谁当天子感兴趣,却对史可法很关心,有些诧异。“史阁部,现正在扬州督师。少爷不知为何对他有兴趣。”
      “噢,因为史可法乃是南京兵部尚书,位列南京留臣之首,应该留在内阁才对啊。我听到您说的什么马士英当了首辅,当然很关心。他是个忠臣,皇帝不用他却用马士英,这里面肯定有问题。”
      封义铭第一次对这个只有十六岁的少年刮目相看,虽然说长于深宫,但还颇有些头脑。“唉,史阁部因为拥立潞藩,又曾给马辅写信说立福王有‘八不可。但世事难料,结果还是福王登基,史阁部等拥潞诸臣焉能安其位,正人君子联诀离朝,如阮大铖这样的阉党余孽却在朝中称霸。只可恨那班奸臣,伙同江南四镇逼宫拥立福王,俱都加官进爵。而那四镇诸将中竟有三位是闯、满败将,于国并无尺寸之功,竟因定策成功而普身候、伯,可谓我朝立国来武将所未有之殊荣。只盼他们能不望朝廷隆恩,为国尽忠杀敌,保我大明江山。”
      “哼,我敢断定他们绝不会尽忠报国,这富贵来得太容易,他们焉知珍惜。只怕会拥兵自重,不以国是为念,到头来,只计身家利益,最后卖主求荣。大将如此,那些总兵啦、副将啦也会跟着学。唉,割据之势既成,则会尾大不掉。”
      付明一席话说得封义铭频频点头,这些正是他所担心的,看来太子的心计确实不简单,于是又想继续考量一下:“目前,南京朝廷主昏臣奸,少爷难得你一眼就看出这其中问题。但满清正在西北与闯贼激战,仍未分出胜负,他们都不会立即南下啊”。
      “那么就是说,清兵自进了关后,并没有立即南下喽,江北可还有大明的兵马城镇”。
      “有啊。河南、山东还有我大明的巡抚和总兵呢?”
      “朝廷一定是按兵不动吧,一定没有主动向豫、鲁增兵。”
      封义铭这次更加诧异,难道是有人告诉过太子,但不可能呀。“少爷是如何猜测出朝廷没有任何动作?”
      付明当然知道,学过古代史的他知道的南明小朝廷一直是抱残守缺,毫无进取之意。但总不能跟封义铭这么说吧,那未免也太惊世骇俗了,只好勉强解释道:“当然是推测而出,清兵没有南下,是因为正调集全部主力与李闯在西北决战。而如果朝廷动兵于江北,清兵断不会有这样的机会。朝廷以为是坐山观虎斗,却完全没有想到,大明官兵屡败于清兵与闯贼,等二者有胜出者以虎狼之师蜂拥南下时,我朝危矣。”
      封义铭听到太子的想法竟然与自己相同,心中不由得想,难道自己营救的确是“不世英主”。面上却依然很平静,笑了笑,“少爷的想法的确很有见地,但不知当今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这下子可有些难为付明了,虽然当了几年领导,可一个基层的政工干部于战略指挥上的经验当然不足。又刚来到这个时代,对人物地理并不熟悉。于是他向封义铭求教道:“请先生有以教我?”
      封义铭没想到太子竟然直接把问题又踢了回来,而且非常谦虚,他沉思了一会儿,答道:“少爷,历代南朝欲保半壁江山,无不扼守江淮故地,而要想恢复神州,则必须逐鹿中原。正如少爷所言,我大明官兵士气不高,哪也是用人不当所致。我朝三百年江山,人才济济,只要赏罚分明,严明军纪,任用得当人选领兵入豫、鲁,则满清必然不能全力与闯贼决出胜负,两线牵制,有可能大败而归,即使没有大败,惨胜之后的满清也必然无力再与我朝相争。如果我朝守得住豫、鲁,则只有京畿可守的满清仍得退回关外。”
      “先生高见,只是为何以先生之才没有专心仕途为国家出力。唉,也对。既使入了朝,先生的高见也不会为当今朝廷所容,他们只会在醉生梦死之中等着灭亡吧!”付明有心结纳封义铭,这样的人才如果能为己用,则如左膀右擘一般。
      “少爷抬举小生了。小生前年刚中解元,因为闯贼进占河南,便一直未出仕与贼为伍。”封义铭虽然不是那种喜欢听好话奉承的人,但见太子如此精明仍赞叹自己当然也自豪起来。(解元,也就是乡试中举第一名,也就是全省“高考状元”。)
      “先生,不知适才为何在窗外吟诗,那诗中又是何意”,付明想起刚才似乎听到的“换了人间”一句词。
      “没什么,只是小生想起中原大地干戈不断,天下苍生因而备受涂炭,心情沉重。又想起千年前,杜工部所书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一句。不觉千年过去了,百姓还是这么苦。难道真的是‘兴,百姓苦;亡,百姓亦苦吗?所以才有‘往事越千年,换了人间百姓仍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感悟。”
      “难得先生‘仁者爱人,可是先生也知道有一句叫‘仁者无敌。千年前,百姓苦,但在安史之乱中有中兴将相辅佐唐朝天子,使唐祚延续一百多年。而今大明也需要象先生这样的中兴将相。”付明直视封义铭,话说到了这样的地步,他自然想知道封义铭内心真实的想法。
      “小生不才,哪里敢称什么‘中兴将相,只希望能碰到一位终结乱世的明君。所以,小生舍命要救出殿下,希望殿下就是一位明君”。封义铭完全没有回避他的目光,而且直接称呼付明为殿下,看来也是期望付明的表态。
      “先生,大恩不言谢。我能够做的就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河山。立新政,兴百业,让百姓不再受苦,让这天下真正的‘换了人间”。付明诚恳地向封义铭表白着。
      “殿下,哪些人是该团结的力量呢?”封义铭听到“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这句话时愣了一下,但很快便反应过来此话的用意,忍不住发问道。
      “所有抵抗满清侵略的中国人,当然也包括那些闯贼等乱匪。国难当头,理应共赴国难。汉人之间逐鹿中原和满人要入主中华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本来李闯是我的杀父仇人,但他进了北京还会留我与诸王性命,可为什么满清鞑子定要我死呢?‘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呀!还有大批因各种原因在家赋闲的官员,其中也不乏仁人志士,都该抛弃门户之见,视情况破格提用。江南历来是赋税及兵马粮草的主要产地,正如先生刚才所言,如果任用得人选,从战略上讲绝对要压倒满清。”
      封义铭听罢,心中叹道:太子的胸襟气度着实不小,也因此看待问题的角度与他人不同。此语不正是当前为国事奔忙之诸公所应做的吗?可笑,太子小小年纪就有如此见识,那些久居庙堂之上的大人物却只会空谈误国。
      此时的封义铭眼中的太子也突然间成熟起来,太子现在的身高有一米七五左右,与封义铭相仿,身材因年少而单薄。但在他身上却有着同时代人所没有的特殊气质,也许这就是王者气慨吧。在与太子那真挚而炽诚的目光相对中,封义铭知道了什么是知遇之恩,知道了为什么以诸葛孔明的才干会为刘备与阿斗鞠躬尽瘁,所谓“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也不过是这样的际遇和挑战。
      正要再说什么,明月却轻声报告:“已经是深夜了,刘先生和薛大侠还在等主子和封先生,他们马上要动身了”。
      “哎呀!”封义铭这才想起已经入夜,还要送刘子政与薛云飞起程,便怀着激动的心情与付明一起走出房间。刘子政等人正在院中等着,他们见太子与封义铭两人正在谈话,便没有打扰,想等着他们出来再走不迟。院子不大,二人刚才那番话肯定也被他们听到了。
      “少爷,老夫与薛大侠这就要到南京办事去了,请你多保重。”刘子政是个耿直的人,但为了大明江山,此去免不得会有许多委曲求全的事要做,刚才听到太子对时局的看法,他的直觉与封义铭一样,这位废尽千辛万苦救回来的太子可能正是大明的救星,也因此感到要做的那些事情并没有那么为难。而薛云飞自幼便流浪江湖,遇恩师传教后即以一把快刀纵横天下近二十载,于人情世故也已看得很透彻,但似这位太子这样说出“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力量”这种新语言的人物也是头一遭见到,想想这几个月来所经历的事情,也许真如恩师临别时所言,自己终将会遇到一位可以生死以命的主公。
      二人怀着报国之心与众人道别后,很快就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

第一章 换了人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