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定是会有的,可我担心慕容云戟直接干掉宇文承和慕容延,这老贼能在中原潜伏这么多年都不被发现,想必能耐不凡……”
      白夙闻言,思虑道:“需不城要派人联系慕容曜?”
      作者有话要说:  咳,并没有狂拉进度条啊
      不过,确实要完结了!
      第184章
      “再等等罢。”楚宁想了想,道:“总得把狼训成羊,才能安心圈养。”
      “倒也是。”白夙说着,又问道:“李炎那边,是不是也该有所谋划了?”
      “李炎那边,是个麻烦事。”楚宁翻了个身,边往白夙身上赖,边说道:“他身为先帝之子,占了大义名份,我们这次讨胡也扯上了先帝的名头……如果李炎反应过来,一旨传到辽东,我们接不接都是两难。”
      接,便是称臣,便是承认了李炎的皇帝身份;不接,便是不臣,便是罔顾先帝厚恩,便是否定了之前《讨胡檄》的信誓旦旦,便是自己打自己的脸,便是失信于天下。
      就个人而言,楚宁是不怕耍赖骗的人,就像她往年也曾胡话连篇,自编自导了神仙入梦的身世。但作为一个辖地甚广、民众甚多的政权首领,楚宁却不能再这么不管不顾的瞎扯蛮干。
      在这个时代,最能呈现出人性之恶的战争与杀戮常有,但最能体现人性之善的信与义也常在,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信义二字,甚至大于律法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就比如说,姚南死后,彭永等几个小混混约定要给姚大娘养老,便十年如一日地履行自己的诺言,不但把姚大娘接来牧羊城,还给她专门雇了两个小婢伺候,真真个当成亲娘在孝敬。
      又比如说,两个人一起经商,但本钱只够一个人先富起来,于是约定,先富起来的人要帮助还穷着的人。几年之后,楚宁都忘了这事后,偶然一次路过街上,却看见那两人隔街喊话,笑嘻嘻的打理着各自己的铺子。
      这就是信与义的价值。
      在楚宁前世,有一段时常被人拿来反复谈论的三国历史,而当中最具争议的人物,无疑便是曹操与刘备二人。
      曹操雄才大略,灭二袁,消吕布,降匈奴,征乌桓,统一北方后,实行屯田制,安抚流民,改革户籍,兴修水利,提倡廉洁,防止豪强兼并,恢复农业生产,使得战乱多年的北方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还留下了不少荡气回肠的千古名篇。
      相较于曹操,论谋才,论文才,论治才,论功绩,刘备皆逊色甚多,早年颠沛流离,四处投靠,丢妻弃子,最后却赢得弘毅宽厚、知人待士、以德服人之美名。
      后世人每每提到刘备时就为他歌功颂德,赞他仁义满天下,再将曹操拉出来批判一番,骂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乃极端自私自利之典范,乃乱世之奸雄。
      曹操真是乱世奸雄吗?
      却也不尽然,如果不是刘备姓刘,如不是刘备和孙权等势力一直与之争战不休,以曹操治世之能,天下百姓或许过得更好一点亦未可知。
      当然,这是楚宁之私见,她敬服曹操之才能,却不愿如曹操一般背负千古骂名,也正是因此,李炎的存在,让楚宁觉得颇为棘手。
      臣服,便会成为别人砧上鱼、刀下肉。

第326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