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至于会不会出问题,肖瑞还真不敢保证,不排除哪天突然钻出一大群的虫子,大肆啃食1号生态圈中的植物,也只能到时候再处理,肖瑞还真有点想看看,会不会有适应力这么强的生物。
肖瑞此时也算是在1号生态圈中,不过是通过连接机械人达成,虽然他不能亲自到火星播种,借用机械人的躯体也差不了多少。此时,他拖着一辆小拖车,载着数个装着各色水草,金鱼缸似的水箱,沿着直接在火山岩地表打磨出来的道路,向原本火山湖的位置走去。
位于火山口中心的火山湖,此时,已经划分为几个不同的水域,由一道道混凝土堤坝分割开来,水底是一层厚厚的泥沙、火山灰。所有这些水体都蕴含丰富的矿物质,清澈见底,也并非是一潭潭死水,以这些水域为中心,一条条水沟延伸出去,一直辐射整个1号生态圈,彼此联通,其间通过一些水处理设备,形成一个复杂的水循环系统。即便这些水域的成分有所差别,每个水域都树立着写着水体性质的牌子,地球淡水、地球海水、酸性淡水、酸性海水、碱性淡水、高温水、低温水等,在水循环系统的运作下,几个区域的水流得以顺畅的流动循环。
按照水域标签,肖瑞将一个个相同标签水箱倒入各个的水域,每个水箱中的藻类、浮游生物的类别,都肖瑞在地球上生态试验室找出来的,适合各个不同性质水体的类别。
地球来的这些物种,并非水体中第一批生物,在一些水域中可以看到鲜艳的外星藻类,来自于逐星者号的有机质工厂,逐星者号上外星人用来食用的果树和蔬菜,还有一些从外星人房间里找出来的一些盆栽、不知名的种子培育出来的外星植物,等到土地面积足够的时候,再行移植到1号生态圈内。
将水中生物投放完毕后,肖瑞又拉了一车的苔藓,同样保存在一些扁平的玻璃箱中,看着像是一张张柔软的草垫,颜色各有不同,都只有一个平方左右,苔藓的种类极为繁多,肖瑞这次带过来的也就几百种。它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的来普通的水沟边、有的来自一些热带密林、有的来自高山干燥寒冷的地区、有的来自极地冻原、有的来自火山温泉地带,还有一些是肖瑞从盆栽市场一类的地方买的……以火星目前整体气温较低状况,肖瑞比较看好那些来自冻原的苔藓。
苔藓是从藻类进化而来的一种植物,同样具有极强生存能力和制造氧气的能力,曾经有地球科学家在南极发现1500年前的苔藓,放到适宜的生长环境中后,竟然复活。苔藓生长只需要较为湿润的环境,不需要土壤,如今火星许多地表经历了雨水的冲刷后呈裸露岩石状态,没法种草种树,苔藓却正好合适。而且苔藓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溶解岩石的液体,加速岩石的风化,形成土壤,这一点对于未来火星大地的开拓极为重要。或许大多数人都以为地球的氧气来源主要是树木,但在树木诞生之前,作为最早诞生的陆生植物,苔藓生产出了大量的氧气,到了今天依旧是一个重要的氧气来源。
为了让苔藓尽快生长,肖瑞不可能给它们一块岩石地面任其自然生长,专门设计了适合苔藓生长的湿润而肥沃的地面,所处区域的温度也控制在它们适宜的较低的温度。
又移栽了寥寥几种蕨类植物后,轮到了各种种子植物,肖瑞这两年前前后后收集了不少植物种子,路边看到什么没见过的树木或者生命力完全的小草,可以的话就摘一些种子,回去后找相关资料查询其名称和生长环境等,此外就是一些常见的粮食、蔬菜、水果、鲜花的种子,虽说这一次已经将探索一号装得满满当当,相较于地球上350000个种类的植物,说是九牛一毛也不为过。
每一颗种子都代表一个生命、一个物种,肖瑞种植的时候小心翼翼,种植之前再一次核对种子所属的植物、生长环境、生长周期、所需的关照时间、温度、土壤酸碱度等信息,选择最适合它们的地块种下,每种下一个种类的种子,哪怕是一粒杂草的种子,都得做好记录,谁也不敢说哪个种类的植物没用,指不定一棵在地球完全不起眼的小草,成为火星未来生态圈重要的一环,这又是一个枯燥而繁杂的工作,一般自动机械人还做不了,即使是智能机械人来做,也得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地来。
肖瑞也没法整天都在这里慢慢播种,每天也就是来看看,亲手做上一两个小时,其他交给十多个智能机械人完成,即使这样,也用了三天半的时间,才完成第一次播种,所有这些种子占据了1号生态圈将近一半的地块,不过,这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第二个生态圈正在建设中。
半个月之后,1号生态圈水体中的藻类已经繁殖了许多,其中的浮游生物也绝大部分存活,肖瑞捞起一部分装入一个个水箱,搭乘一艘工程飞船出了1号生态圈。
肖瑞的目的地是六百多公里的一处海岸,那是一片圆形的大海,原本是一颗小行星撞击形成的陨石坑,注满水后,与外边的大海相连,形成一个内海。半途中,肖瑞时不时让工程飞船停到一些湖泊边,它们大多也是陨石造就。检测这些水体的性质后,肖瑞没有直接将装着藻类和浮游生物的水体倒入湖泊,那样缺氧的水体,藻类还能勉强存活,浮游生物得死光光。略微思索,他就动手用铁锹在湖岸边上挖掘一个不大的小水坑,再挖一条细细的水沟与湖泊相连,将适合湖泊水体的藻类和浮游生物到这些水坑中,这么一来,水坑中形成一个适应水藻和浮游生物生存的小环境,随着藻类的生长,生产出氧气,顺利的话,浮游生物会随着藻类一起向着湖泊蔓延。
到了那个内海,肖瑞用同样的方法处理,不过,他这一次,挖了一个比之前大得多的水坑,将剩下所有水箱中的水体都倾倒入其中,也不管其中藻类是不是完全适合火星的酸性海水,他这样做只是想试一试,看看这些藻类能不能改变自身,适应这样的环境。
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是等待。
为了加速火星生态圈的形成,肖瑞还得解决一个难题,持续数十年的低温下,即便那些藻类能在火星大海中生存,他们在冰冷的海水中也不会长得太快,这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其他生物到火星的时间,没有充足的食物,不说运来大量的动物,就是运来一些繁殖力稍强的动物,火星也没法养活。
从根本上讲,一个生态圈的发展,其实就是能量的积累,能量积累得越多,生态圈越是繁盛。火星离太阳较远,本身的表面积比地球小,吸收的太阳能源也就少得多,想要让火星尽快繁盛,除了火星自己吸收,还得想办法让火星获得更多的能源,目前建设好的生态圈抽取岩浆的热能,也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全球通用,若真是那样搞,火星内部温度大幅度降低,火星又得凉凉。至于解决办法,肖瑞早已经想好,说来也简单,就是在太空中建造巨型的太阳光反射镜,把阳光反射到火星上,等于多了一颗小太阳,到时候,如果一颗不够的话,还可以再造一颗。
说起来倒是简单,做起来可不简单,制造这样一个巨型的太阳光反射镜,无疑又会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找到能够达到最大反射效果的材料、太阳反射镜的构架方案、具体轨道位置的演算……等等问题都要一一解决。
以目前逐星者号数据库完善程度,太空工厂兼实验室的研发制造能力,研发、建造巨型太阳反射镜的难度并不大,何况,现在火蚁公司已经招揽了不少科研人员,虽说不可能将整个工程的设计研发公开给他们,却可以将拆分出一些需要创新思维能力的小项目交给他们来研究。
第三十六章第一批移民[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