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二百○五章 水泥[2/2页]

北宋仕途 孤心书生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现状,真是惭愧!”
      “哦,不,沈某没有怪罪地意思!”沈欢怕人家误会,说得很是紧快。“姜大人是通判,这与你有什么关系呢?何况这种情况,就是京城开封也有,何况地方呢?不过近几年开封里这样的情况少了许多,有点制度,沈某觉得海州也可以借鉴一下。”
      “哦。不知是什么?”沈欢说道:“姜大人,开封孤苦之人少了许多,特别是受灾之人地减少,全因一件事,那就是封爵。先帝在时,开封水灾,为了鼓励更多商贾富豪参与救助百姓。先帝下了一道圣旨,以资助钱财多寡而论,把前几位救助最多地人一一封了爵位。想刚才说的周季,现在也还有着县男的爵位呢!如此一来,刺激了那些商贾,虽然这几年都没有封爵了。不过谁知道会不会皇恩浩荡呢?因此他们一直都还在做着善事。比如开私塾,办义院。救助无依百姓,期望能以此获得爵位!”
      “还有这样的事?”姜谦大是惊异。他远离京城,不明就理。
      沈欢叹道:“此事先帝是做过的,当时的太子,也就是现今官家,也是赞同的。不管那些资助者出于什么原因,客观上还是减少了开封孤苦人士。沈某想了想,海州一地,也可借鉴这种做法,减少孤苦人士。”
      “借鉴?”姜谦不明白了,“沈大人,爵位一事,是官家说了算,海州决定不了啊!”
      沈欢笑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海州商贾虽然与京城相差太远,不过上十万家财者,亦是有之;数万之人,颇为不少,一个县都有七八家呢。有些是商贾,有些是地主。这些人,有钱是有钱,不过地位嘛……嘿嘿,也大多与开封地商贾差不多。如果现在有一种东西能给他们获得更大的好名声,姜大人,你说他们会去参与吗?”
      姜谦以为沈欢陷入了臆想,又提醒道:“沈大人,海州并无权封爵。”
      “这个沈某当然知道!”沈欢笑道,“其实办家家私塾与义院来救助百姓,花不了多少钱。一家百人规模地塾院,一年下来,也不过数百贯钱而已。对于那些年利几千上万的商贾来说,小事耳!”
      姜谦还能说什么。沈欢连十万贯都是挂在口上的小事,几百贯,更无紧要了;然而他是有怨气的,想想自己辛劳一年,年奉不过数是贯,算上其他赏赐什么什么红利,也就百贯而已。现在给人家“小事”来论,岂不伤感!
      沈欢又道:“好名是这些除了有钱什么都没有地商贾地最大乐趣了!海州是没有爵位可封,不过也有其他地方没有地东西。那就是报纸!”
      “报纸?哦,难道沈大人是说只要他们捐赠,就可以在报纸上给他们宣传名气吗?”姜谦恍然说道,人也兴奋起来,来回走了几步,“可行,确实可行!沈大人,这就是你在《矛盾论》里所说地事无相同,因地制宜吗?”
      沈欢大愣:“姜大人也看《矛盾论》?”“那当然!从第一期开始,每期报纸,下官都没有拉下,必看完为止。有了这日报,假以时日,我海州必可成全大宋瞩目之所在!”
      沈欢没想到这里还有一个忠实的读者,倒是失敬了,想了想又道:“姜大人,报纸宣传,当然是海州地优势。不过只靠这个,当然不能长久。毕竟报纸一日一期,容易令人健忘。而报纸上也不能每期都宣传那些资助者的名字。为此,沈某还另想一个法子。可行不可形,还要姜大人参考参考。”
      “沈大人请说,下官洗耳恭听。”
      “姜大人。海州城有八条大街,是吧?”
      “是,恰好八条。沈大人问这个是……”
      “莫急,听沈某仔细说来。沈某是这样想的,这些大街,都是以地为名,虽说百姓习惯了,不过沈某打算改变一下……沈某打算以人名命名这些大街!”
      “人名?”
      “对,就是人名!”沈欢笑得太过奸险了,“沈某打算由官府出面。召集本地商贾富豪,聚在一起,讨论这些大街地名字该上谁地名字?是的,这些名字将制成牌匾,立在大街之上!”
      姜谦赶紧说道:“沈大人作为知州,想出这法字来。最大那条街,肯定会有沈大人地名字!”他以为沈欢要做立名之事,赶紧表态。
      “不!”沈欢愕然说道,“沈欢没有那么多钱,怎么会花钱去买名呢?”
      “花钱?”
      “就是花钱!沈欢打算做一次名曰拍卖竞价,价高者可得立名大街!而且告知他们,这些钱就是用来办私塾或者义院的。也可以用他们的名字命名这些塾院!为此将会在那条大街上立碑写明此事,再加上报纸的宣传,姜大人,你说,会吸引他们参与吗?”
      “这……”姜谦已经不懂说什么了,他可以肯定。只要此事一说出去。海州那些富豪还不打破了头要抢着竞价!这个沈大人地脑子是什么造地,怎么会想出这般阴损的主意呢?竞价这是要他们放血地方式啊。谁也不肯服谁,水也咽不下这口气。最后只能花了大价钱才拿下名额!厉害,太厉害了!
      沈欢又道:“为了防止他们串通过来压制价格,因此竞价最低限度是一百贯钱,谁高谁得?姜大人,你是老海州了,与他们相熟,此事就由你出面去做,如何?”
      “沈大人吩咐,岂敢不从!”
      “那就好!”沈欢笑了,“到时在报纸上,由沈某写成文章,提到他们的名字,当然,姜大人出力最多,也该榜上有名!”
      “呵呵!”姜谦除了笑,已经不知该说什么了。
      沈欢又道:“姜大人,也可以把这个模式在海州地其他县成推广嘛!”
      “是是,推广……”姜谦对于沈欢地怪招,除了佩服,已经无语了。
      “还有,私塾是为海州所有的孤儿开封的,不是孤儿,不许进去!另外奉养孤苦老人的院子就叫养老院吧,谁竞得高价,就叫某某养老院;私塾也一样;另外,那些不适合读书的孤儿,也到养老院去抚养。这些一定要明文规定,不许谁从中获利。姜大人,这个一定要告戒下面的官员,谁若是闹出什么自私之举来,就是与沈某人过不去,到时,嘿嘿……”
      “下官身为通判,一定严加督促他们!沈大人请放心!”看到沈欢眼现寒光,姜谦可以肯定,在这事上谁敢跟这个年轻人过不去,他也就与你过不去!
      姜谦又道:“对了,沈大人,若是其他州县地孤老听到我州有这样的利处,还不踊跃而来。11到时怎么办?以我州之人的钱财供养其他州县之人,下面肯定不服!”
      沈欢笑道:“这个好办,只需规定,除了不满十岁的孤儿与年满八十的老人,要进到这些院字里,有个前提,那就是要在本州生活三年以上者,没有的又想进去,那先在本州住上三年吧!
      姜谦赞道:“原来沈大人已经智珠在握,佩服佩服!”
      沈欢突然又道:“对了,为了移防那些资助者竞得之后失去动力,在对待孤儿与苦老上敷衍了事,还需固定,一定他们没有做到之前的承诺,就取消他们地资格,还要公布出去,情节严重的,本人还要问他们的罪!还有,为了堤防以后物价提高,这个命名的时限就与五年为期吧。五年之后,一切街道塾院命名,都要从新竞价,高者为赢!”
      “高。实在是高!”姜谦心里在猛烈地呼喊,这规定一出,五年之后。那些遗憾者还不拼了老命去抬高价格!现在他看沈欢的眼睛,已经全是星星了。
      沉默了半晌,沈欢想起一事,又提起道:“姜大人,这个海堤就要建起了,是些特殊的材料,你可以与这些商贾富豪说清楚。要想世人想起他们,也可以竞价这个堤名,还有路名,都可以。老规矩,价高者得之!这些钱,算是州里地收入,以后用来维护堤坝与路面地!”
      看来他是打算今日一股脑儿要开拍卖大会了!姜谦觉得今日自己的舌头是多余地东西,话不能说,思维也快跟不上沈欢。只能听下来慢慢消化。好像从沈欢的口中,随时都可以得出取到钱地法子,而且还是明目张胆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取得,没有巧取豪夺,也没有加重百姓负担。这样的官员……简直是极品呀!“总之!”沈欢作最后的条陈,“姜大人,沈某极其信任你。你对海州又熟,这一切,都交给你去办了!”其实是生怕这些琐事累人,有马仔不用,岂不是白痴!可怜姜大人一把年纪了,还要给这个懒惰的娃儿跑腿。实在是可叹。
      看看。姜谦像得到了莫大的鼓舞,也不过自己只是通判而已。赶紧说道:“沈大人放心,下官一定把这事办得妥妥当当!”
      “姜大人办事。沈某放心!”沈欢笑得极其开心,本来把这些事与姜谦相商,是顾及对方通判的身份,生怕在一些小事上下绊子为难自己,准备先与之解释一番,打通他的顾虑,从而支持自己。没想到一通忽悠,好像让对方找到了组织,一副卖命的模样。这样地好事,岂有不喜的道理!
      姜谦下去办这事去了。此事说难不难,说容易不容易,关键在于商贾给面子。十天的工夫,凭着姜谦的老资格与面子,他不单把海州城的商贾请来而已,连海州管辖的四个县地商贾富豪,都给他请到了海州城来。
      在一家院子里,姜谦详细地说出了这种出名的法子。果然如沈欢所料,商贾们出了钱,什么都没有。这个名声,就像他们的身家性命一样,宝贝得紧。姜谦话还没有说完,他们就争得头破血流了。还州有八条大街,底价一百贯的命名权,愣是给他们炒到了五百贯一条。当即就让姜谦有四千贯的收入,看到这些钱财,姜谦人都傻了,想想一县的赋税,一个月都没这般多。却在沈欢的小小计谋之下,一下子搜集了,这种生财手段,古今旱有。想起《矛盾论》里地观点,果然是“不论白猫黑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沈大人是只好猫啊,特殊是对于经济民生来说!
      海州城的大街命名权卖了出去,姜谦又开始了其他四个县城的街道命名。县城的街又小了许多,价格也低了一些。最后一统计,满打满算,也有了一万二千多贯的钱财!生财童子呀!姜谦对沈欢地崇拜,已经到了无以复加地地步!一万两千贯,这能造多少私塾,能办多少养老院了?
      姜谦算了一回,单以海州的孤苦百姓而论,一万两千贯钱,只要不给人贪墨,足够五年之用了!而五年之后,按沈欢地说法,又该来一次竞价。到时,嘿嘿姜谦看着这些吵得很的商贾,就像野狼看着羔羊,双眼凶狠而凌厉!
      其实按沈欢地说法,至于县里的街道,交由县官来实行就可以了,但姜谦担心这帮官员在巨利的诱惑下犯错,惹恼了沈欢,估计海州官场就得震荡了。因此,虽然会让底下官员有怨气,不过为了保全他们,此事最好还是不让他们经手才好。特别是看到手中的巨款之后,姜谦更是庆幸之前的英明决定。这些巨款,连他这位不大爱财者都隐隐心动,何况那些俸禄比他少了许多的官员!
      姜谦把钱收上来后,与沈欢汇报后,又加快手脚去建那些私塾与养老院了。有钱好办事,有了资金的支持,办这种事最容易了,到七月底的时候,大多私塾都建立起来。海州城里的小乞丐一下子绝迹了,通通住到了私塾或者养老远去。当然,做这一切。都是以官府的名义。一时间,新认知州地名声一下子好了起来。
      为了实现对那些商贾的承诺,欧阳发得了沈欢的提示。加上认为此事对于民生教化都是好事,《海州日报》一连几期,对此都进行了宣传。一时间,民众满意了,商贾满意了,官员也满意了。皆大欢喜地局面,就是社会和谐呀!
      当然,沈欢这个不大喜欢做琐事的人除了写写几篇小文,其他就是坐着收取名声。反正他现在有个学士的名头,文章也抢手得紧。特别是最近欧阳发与姜谦。不知是否受了沈欢神奇手段的影响,对他信服起来,竟然组织人手开始研究他的《矛盾论》与《唯物论》,写成心得,以个人名义发表在《海州日报》上。
      不得不说,现在《海州日报》成了海州识字之人的依赖。两三文钱的一张的东西,在他们看来,颇是值得。既能看到名人的文章,又能从中获取乐趣,这样一来,读者甚众。特别是经过周季的营销手段,除了本州地五六千份外。还另外向江南等地倾销了七八千份。现在已经有扬州江宁等地的商贾,直接来取货,拿回去经营了。相信随着时日的迁移,《海州日报》一定会成为独树一帜的报刊其实现在也只有它一棵树。
      也就是说,随着日报的流行,沈欢这个知州的思想。经过欧阳发与姜谦两人地宣传。已经颇得人心了。至少在海州一地,已经在官场兴起了学习沈知州思想与号召的风潮。连民间士子,也会时不时来几句唯物与辨证了。
      看到这种情况。沈欢除了苦笑,还想说一句:“不要搞个人崇拜嘛,这是要不得的!”
      而随着八月的到来,周季主办的水泥作坊开始投产了。为此在《海州日报》大做广告宣称有了水泥,人们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美梦将要成真,当然,前提是要有一匹好马。不过尽管吹嘘得厉害,也有人因周季的名头过来询问一番,最后这些水泥都要用到建筑海堤上去。之后还要修路,估计前两个月地产量都耗在这方面上,除非产量有所提高。
      修筑海坝,沈欢这个知州不能不出席开工仪式。除了水泥外,工钱是没有的,都是征了今年该有劳役的百姓帮忙。这是惯例,大家都没话说。沈欢纵使有所不悦,却也难以改变这种情况。
      说到海坝,最伤心的就是姜谦了。这位老大人,听从了沈欢的建议,打算拍卖坝名。在拍卖街名的那天当众提了出来,本以为能卖个比街名还要大地价格,哪知最后却无人问津,一直到开工,都没有确定下来,分文无进。这让姜谦颇为羞愧,特别是面对沈欢地时候。沈欢也没有怪罪他,了解到众人并不了解水泥这种东西,以为大坝还是以前那种土掩而成的坝子而已。若真是这样,当然没有命名地价值,因为没有多少人会来这种地方瞻仰大坝的命名!
      不过,他们会后悔地!
      随着工程的渐进,特别是第一个海坝建成。姜谦发现了那些商贾的后悔的眼光,还有不敢置信的震撼。说实在的,他也颇为震撼。沈欢这次建坝,经过他的提点,设计规划上除了没有后世的那种规模外,该一定的样子都有了。从海岸之上,水泥阶梯一个一个而上,到最后成坝,坝宽几米,两旁载满了杨柳与鲜花。简直就是后世街道的构建呀。
      在南国温暖的气候下,树青花鲜;人在其上,看海涛拍岸,打在水泥阶梯上,粉碎的水珠飘得到处都是,发着白光,亮眼极了;这重气氛,这种新奇坚固的水泥,这种美,简直令人赞叹了!
      水泥成品的效果,第一次在宋人面前展现其魅力,一时间在南边造成了轰动。
      而到了八月,沈欢在海州的做法,也详细地进入了京城诸君的法眼!
      今天的一万八千字任务完成!好累,脖子都累了,这是现在的感受。以后要冲月勤,看来要坚持每日更新了,就是不够,第二天补一点也就行了。现在一次补一万多,又没存稿,真不是我这种懒人能做的。恩,请大家继续支持。

第二百○五章 水泥[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