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没有路标,大民不熟悉附近道路,不过,跟着走就是了,他们自然是认路的。
不一日来到一条主要道路,据唐庆介绍:此乃通往县城的必经之路,从这边来,向那边走。两人一组共四人担任侦察员,向道路两边分别探查。
遥见去路的右侧远处有一座小山,大民连忙赶过去站在这个制高点上,用望远镜暸望四周平坦田野,观察地形。
田野中没有敌人行踪,只有探马背影逐渐远去。这个时代的道路不好,全是土路,没有柏油路,正方便埋地雷。想到没动手之前的准备时间很长,但只要动了手,准备时间就十分短了,大民没叫他们埋一个地雷挖一个坑,而是先把所有的坑全都挖好,然后根据敌人的状况调整距离埋设地雷。
反正这个时代的路都是坑坑洼洼的,只要撒上干土就绝对看不出来,不放地雷的那些坑也正好起到陷阱的作用,陷马蹄子和车轮,减慢行军速度。众人按计划在小山去路方向四百步外的大路两旁隐蔽,另有五十人在道路左侧埋伏,五十人在道路右侧埋伏,一百步外挖战壕。
看了那么多打仗的电影,一些小技巧还是知道的。大民叫手下们采摘路旁的草,编织环状草帽,每人一顶,其余地方放置木刺蒺藜,防止敌人突围报信。随后率唐庆、铁雄及另五十人隐蔽在小山之后,小山上遍布绊马索和伏地大网。其它人分散在四周各自隐藏。
各首领反复叮嘱众人:官兵来时不要出声,更不要行动,看到中间被炸,便拉地雷的绳索;见山头竖起大旗,便向中间冲锋;所有埋伏在沟壑等处的人,听得炮响便立即巡逻游弋,堵截逃敌,谁也不准放走哪怕一个敌人。
探马报告说敌人已距此地十里外安营扎寨,明天到。
扎营,咱们也休息,有好的体力才能打仗。
第二天,唐庆先行率人到四周打探,大民叫人拆帐篷,然后随众人一起散坐在田野中休息。一直等到下午,唐庆回来禀报敌人将至。这些官兵走的太慢。
大民给自己内定的岗位是指挥,不是战士,于是趴在小山上,用望远镜专职暸望。
敌人到了,都是步兵,大摇大摆地护送着十辆车,说话聊天,队形散乱,倒是都凑在一起,没有掉队的。他们的速度不足以产生掉队现象。
按照官兵的具体情况,大民急命手下在大路上相隔两步埋设地雷,共埋三百枚,中间五十步空白,敌人前部二百枚,后部一百枚,给地雷挂上绳索,把其他备用的坑填平。接着又命本部人员将剩下的木刺蒺藜撒在小山丘周围的地上,并将十个铁筒炮斜插在小山上,筒口对准三百步外的地雷阵中间地带,上好弹药。
官兵泰然经过小山,慢慢向埋伏圈而去。见了地上那么多的小坑,前面几个人停下来议论,却没有任何怀疑的样子,等后面的大队凑上来之后,才嘈杂着继续走。
大民在小山上偷瞄,心中嗵嗵跳着暗叫侥幸。幸亏他们没起疑心,承平日久,连应有的警惕都没了。见只差二十几个人官兵就将全部进入地雷区,时机到了,挥手让身后点燃大炮。
轰的一声,铁筒们几乎同时将火药包崩了出去,直奔四百米外空白地带。
行进间,众官兵远远听到身后有声音,有人向后张望。有小黑点飞来,有的落在队中,有的在附近、身边,似乎都是包裹。惊疑间眼前突然一亮,四周开始轰然,脚下的地似乎裂开了,尚未明白怎么回事,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小山上竖起大旗,埋伏之人全体杀出。奔到近前,却见一地死尸,间或有伤残人士倒在地上,没有一个人能够站起来,一见众人杀到,便立即投降。
大民站在小山上,手执望远镜暸望四周,看到众人遵令而行,且战场上也一切顺利,心中充满如意的爽快,骑马率周围众人赶往战场。
大家已经将散落在地上的镔铁搜罗到车上,战场也都快打扫完了,都在欢笑着。有的人挥舞着拣到的官军装备,有的人在挖大坑掩埋死者,却也有几人在争吵着什么,见到大民走近,纷纷散去。
唐庆随他的上仙主人来到战场,开始的时候只见铁筒中“嗵”地一声崩出包裹,向前飞出,然后听到远处的轰响,隐约听到混乱的声音,远远见到人仰马翻,到现场近处观看时心中十分震撼,尤其是地上的那些坑更是使他咋舌不已。
铁雄知道唐庆一直在外面,没有见到过这许多新火器,不由想起他自己在第一次武器实验时的状况,笑着向唐庆解说不休。
清点人数时发现此役没有死伤,大民心中十分自豪与欣慰:这就是地雷在第一次使用时的威力。叫众手下先每人挑选两把兵器,再把所有剩下的兵器盔甲和镔铁放到一起。对于搜尸而来的各种零散财物,大民并不过问。大家都不容易,就让他们自己留着好了,怪脏的。
当天晚上,三人聚在帐篷内开会,总结战况,商议明天的行动。
大民先让唐庆和铁雄说说今日在布置上有什么不妥。二人献上今日手下自愿贡献的部分财物,都认为今日的布置很好,提议干脆明日仍依今日之部署,一鼓作气,于此地再劫了那两万斤精铁。反正还有许多地雷,反正官兵数量与今天一样,只有五百,按照今天的战绩来推论,明天肯定也非常顺利
第十六章 . 打劫官兵[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