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500章 四库书函[2/2页]

相宝 炎宗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清漆涂面,古朴精致,盒面上右侧,刻着几个大字“钦定四库全书”,这几个字下面,是三列小字“集部第十五函”“南宋建炎至德佑卷九十九至卷一百零五”“文澜阁”。
      卢灿心头狂喜!
      连忙小心翼翼将这楠木函抱出来,分量不重,可架不住他太激动,手稍稍有些发抖。
      这是四库全书文澜阁藏本中的集部一函。
      四库全书是乾隆三十九年开始编修,以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汉学大师戴震、史学大家邵晋涵、桐城学派扛鼎人物姚鼐、金石大家朱筠等人为编修官,同时,征募了抄写人员近四千人人。鸿才硕学荟萃一堂,艺林翰海,盛况空前,历时十余载。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编纂初成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始全部完成。耗资巨大,是“康乾盛世”在文化史上的具体体现。
      四库全书的修撰,后世褒贬不已,有人甚至称之为“四不全”。
      何谓“四不全”?
      因为在编修过程中,数目惊人的书籍遭到了焚毁、删削、篡改、错讹的厄运,而这一切都是蓄意为之。
      列一组简单数据:四库全书收录全文的图书一共有3461种,成书79000卷,近八亿字。可是,编修中明令禁焚的书籍就有三千多种有史料表明禁毁6766部,93556卷,禁毁数超出收录的总数,这还不算上因当时诏令上缴违籍在民间造成的恐怖氛围,百姓因此偷偷焚毁的书籍。如果二者合计起来,被毁掉的书籍恐怕不止万部,这确实是空前绝后一场文化大浩劫。
      四库全书的另一大被诟病的地方就是清政府的肆意删改!
      清政府为了维护其统治的合法性,打压江南文人的复明思潮,对诸多史料、作品,甚至地方志、野史、演戏话本、等非正统,都进行大量的删改,造成后人溯本求源上的困难。
      批评的人认为,四库全书毁、删、改、错四大毛病严重,可是,从来没有一个人敢吱声,四库全书毫无价值!
      尽管这套四库全书的修撰,存在这样那样的毛病,但它对综合中华文明传承史中,有着特殊的集大成者地位,尤其是永乐大典遗失之后,其重要性更为突出。
      四库全书编成之后,乾隆为了避免其遭遇永乐大典的境遇,他让人一共抄录了七部,分别藏在七个地方。
      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这就是所谓的“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别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的“南三阁”。
      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
      卢灿抽出楠木函的顶板,最上面一卷的封皮上,钤“文澜阁印”隶书印章,这应该是正本。
      卢灿理了理手套,小心的抽出一本,硬桑木纸封皮,包黄绸,厚度约为三公分,高度为三十公分左右,宽度为二十公分,典型的正本尺寸。
      内部为朱红框边,单格栅,楷体书就,题首及句逗为朱色,正文为墨字,每一列的字数不超过二十五,字迹清晰工整,字体为馆阁体。
      心头微颤,卢灿脱下一只手套,摸摸纸边,白棉纸,清代最常用的官方用纸。二百年的纸质,略有脆性,楠木书函的密封性不错,保存良好,品相九以上。
      正本无疑!
      卢灿一向不太看得上乾隆大帝,但这次不得不为他点赞他安排人撰抄七部四库全书的举措,实在是英明。
      也幸亏有了七部,否则四库全书恐怕难逃永乐大典的命运。
      镇江文宗阁藏本、扬州文汇阁藏本,被焚毁于太平军的战火之中圆明园文源阁藏本,焚毁于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今天连文源阁的遗址都无法确定。
      卢灿手中的这套文澜阁藏本,同样流离失所。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第二次攻下杭州,文澜阁四库全书大量散佚。杭州藏书家丁申丁丙兄弟收集残余,得到8140册,仅及原书四分之一。1864年太平军退走,丁氏兄弟又不惜重金从民间收购。光绪六年1880在旧阁原址上重建文澜阁。丁氏兄弟将书送还,并陆续抄补。民国后,归江浙省图书馆庋藏,其数目算起来,也只有半部。
      卢灿面前的这一函四库全书文澜阁藏本,估计也是太平天国动乱时流落出来的,不知怎么辗转流离,落到丁欢的手中。
      顺便也说说其他几部的下落。
      1913年,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由国民政府运归京师,藏于文华殿古物陈列所。1915年,拨交新成立的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成为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虽然历经二战及内战,但保存的尚且完整。
      再说说沈阳文溯阁藏本。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文溯阁本四库全书也落入东瀛人手中。日方曾假借所谓“国立图书馆”的名义代为封存。1945年东瀛战败投降,文溯阁本四库全书才又回到人民手中,1966年中苏交锋,这套藏本被转移到甘肃,现藏于甘肃博物馆。
      紫禁城文渊阁版本,则藏于台北故宫。
      一家博物馆,什么是底蕴?不是字画、不是金石,更不是陶瓷,而是书籍!
      虎园博物馆现在最多的藏品,就是各类书籍,但是,像眼前这套品相为九的四库全书一函这类级别的藏书,还真不多,稳胜它的,只有自己收到的大成文献和永乐大典孤本。
      这一函原版书册,价值不菲!

第500章 四库书函[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