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么知道的?皇太孙回道:“《周礼》说听理讼狱,根据陈诉人的神色,判断其言辞真伪最重要。此人眸子坦然,神态丝毫不慌乱,所以知他不是盗贼。”皇上闻听后高兴地说,“治狱贵通经,真是如此。”
别人不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但夏恕是知道内情的。那名审讯官见太孙说只有一人无罪后,又经过多人给他打招呼,还敢判那人是盗贼吗?还敢判其余六人不是盗贼吗?
不去查证底细,搜罗证据,仅仅依靠一个人外貌与神色就去断定一个人是否有罪,这天下岂不是伪君子或骗子的天堂?试想一下,骗子如果不是相貌堂堂一脸正气,而是一脸奸相的话,他怎么能骗到人?
而且那六人只是一介平民,与国之储君面对面,难道不会慌张?若要按夏恕的经验,反而是见到国之储君而丝毫不慌乱之人有可能是贼,因为此人的反应不是正常人该有的反应。
这么浅显的道理,不懂倒也罢了;不明白皇上是为了维护他的威严,而不得不赞他也姑且不论;但朱允炆时不时就来刑部视察狱情,借断案来显示自己的高明之举,也是刑部尚书这职位空至今日的原因之一。
附和他审案,将成为同僚的笑柄;不附和他审案,之前的刑部尚书杨靖大人殷鉴不远。
在得知自己将官至刑部尚书的风声后,怎么能不让此刻来面圣的夏恕感到沉重?以至于在宫中行走的他,连身边奔跑过去的“八百里加急”都不曾注意到。
来到御书房,在门口跪着的夏恕也没有在意皇上为何迟迟没有召见他。
御书房内,已有老人斑但仍旧精神奕奕的朱元璋正在听掌印太监读他四子燕王的奏报,听到张辅率部斩杀钦察汗国2000名军士后,朱元璋不由老怀大慰地连道了三声“好”。
在得知张辅为了苦夷岛有拿着刀子抵抗钦察汗国可能的报复,将缴获的钦察汗国军士的武器卖给苦夷岛一个部落后,朱元璋非但没有将怒气表露出来,反而陷入了沉思。
虽然儿子没有说这是张辅擅自做主,但就凭一个“卖”字,朱元璋就知道这是张辅的自作主张,若是儿子的主意肯定是将武器发下去。
对张辅这种的擅作主张。,朱元璋心中当然是有气的。
但自从先后赐死傅友德与冯胜后,据暗探头目(锦衣卫在名义上已经取消)宋忠的线报,军队中普遍产生了一种既然立功得了侯得了免死铁卷,还不免不了一死,又何必如此拼命的想法。朱元璋在得知这消息后,顿时就感到一种悲凉与愤怒。
悲凉的是军士们居然忘了他们是上位者贪污下的受害者;之所以愤怒,是朱元璋觉得这事将关乎到国运,若是军士不想立功,杀敌就是水中月了。看来不能因此罚张辅,若是罚他日后谁还敢为大明做对的事情?既然儿子没说这是张辅的自作主张,自己装一回糊涂算了。
想到这,朱元璋道:“立刻拟旨,按制度奖赏有功人员”。见掌印太监缓缓地动身,朱元璋想到总得让张辅长点记性,又道:“将刘才调往大宁都司、将徐政调往扬州卫”……
听到这些调令后,掌印太监才替燕王女婿张辅松了口气。皇上若是没有任何惩罚,对张辅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掌印太监知道皇上越忍,将来的报复将不可预料。
一连串调令被掌印太监记录后,朱元璋又问道:“我儿子还说了什么”?掌印太监连忙继续地道:“燕王说在大宁周遭发现北元鞑靼有军队纠集的迹象”
见掌印太监不再说话,朱元璋再次想了会,开口道:“让张辅在燕王左卫当任个卫指挥佥事”。掌印太监愣了会,怎么皇上听到这个,斩首2000级的张辅变成只官升两级了?当然,掌印太监还是恭敬地向皇上回道:“奴婢遵旨“!
朱元璋见事情都处理完,就信步走出御书房。他见夏恕正跪在门外,不耐烦地道:“身为大理寺右寺丞,你缘何在此?赶紧回衙门办公”。
夏恕愣了愣,情知皇上可能不记得是他老人家宣自己来的,连忙应诺离去。
在离开皇宫的路上,夏恕显得轻松起来,他对皇上这次记不起来有些庆幸,他希望皇上就此忘记,曾有过想让他去刑部当尚书的想法。他甚至不厚道地希望皇上能想到现任大理寺少卿才是刑部尚书的最佳人选……
第二十章 后遗症[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