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黑齿岩刚负责的这面城墙下,二人就这么撞到了一处。
他们见了各自一惊,却也没工夫说话,当下只略微点了点头,那张守瑜便掉头朝右边跑去,边跑边怒吼着聚拢阵形逐渐散乱的唐军士兵。
天色逐渐暗淡下来,但城下唐军却没有丝毫进展,血肉之躯在巨石檑木之下,简直如同泥巴一般不堪一击。青石垒成的墙跟下,处处是血肉模糊,在点起的火把照耀下,显得格外刺目,人声呼喊嘶叫中,一切仿佛瞬间凝固起来,在巍峨的山城下,一曲悲歌怆然谱成。
不远处,李佑正抬眼看着望着被火光映红的城堡,只觉那森森巨石堆积而成的黑影,就像一头怪兽般正无情吞噬着唐军将士的生命。一刻之前,他得知己方床弩居然在敌军投石机抛掷之下,三去其二,边上操作的精锐弩手更是死伤大半。这时,他才悔不听他人言,现在虽然将剩余撤至阵后,但为时已晚,一架床弩显然派不上什么用场。而之前围攻乌海留下的一具冲车也因山道过窄而无法使用。唐军攻势虽然依旧猛烈不输之前,但李佑及身边诸将都知道,恐怕入夜以前,是无法趁己方新锐而一举克敌了,短暂的胶着之势已然形成。
只是他们所不知的是,此刻八万吐蕃大军已经在伍如,约如所辖的各个千户所下集结完毕,正在赴援石堡城的路上。
因为所集之兵来自两如,出发有先后,所以,吐蕃大论倚详叶乐分别以两员大将―马重英和尚结息各自统领一半兵马,分头驰援石堡城,以免误了时机。
其实,这两人于史书所载,日后都是吐蕃的名将重臣,前者连郭子仪都曾为之忌惮,后者则官至相论之位,却以仇视唐朝,残忍好杀而闻名。
只是如今二人还不过是因功拔擢的军队将领,其中那尚结息出身吐蕃名门贵族,家里乃是四大尚族之一的琛氏,因为倚详叶乐并非吐蕃望族出身,所以尚族之人常以此对其不礼。而尚结息眼前虽然官儿不大,只因本就性情粗鄙,再加上家中影响,对这主持举国朝政的大论倒有些不以为然。
但倚详叶乐能官至吐蕃大论,自然也非凡人。他之所以不让二将同领一军,也是为了分化军队权力。那马重英乃是他一手提拔的亲信将领,以这人分领一军便能起到监视尚结息的作用。须知,目前吐蕃已经往西北派出五万大军增援连云堡,现在又征集八万人马千里驰援北方石堡城。至于东面,根据与南诏王子阁罗凤达成的密议,总数达十万的吐蕃大军已经集结在南诏国边境,只等其国王皮逻阁一发话,两国联盟一成,十万军兵便如开闸泄洪般涌入南诏境内,继而联合南诏兵马,一同袭向那富饶的巴蜀之地。
这般筹划原本极为妥当,虽然为唐军突进而不得不派出大军支援,但只要上述两城能抵挡数日,援军一到,不说能立胜敌军,至少也可维持不败之势。而一旦入侵唐朝剑南道成功,无论所获多少,其余各路唐军必受打击,士气跌落之下,退军在所难免。彼时,以逸待劳的吐蕃大军只需临阵一击,便可大破敌军。唐,蕃交战数次,但凡吐蕃军获胜,无不行此妙计,而唐军则损失惨重。只是这个计划却忽略了吐蕃人少的事实。吐蕃国不似唐朝,人口众多,全吐蕃目下所能召集之兵不过三十万。现下已经派出大军二十三万,剩下的那七万人不论战力如何,就是想要集结也非数日便能办到的。
所以,一旦将领中别有用心者勾结国中贵族,图谋国都逻些,则后果不堪设想。正因如此,倚详叶乐才要将其中一支兵马控制在自己手上,再加上忠于赞普的两万扈从,便是有人怀有异心,他也不须惧怕了。而且,他也不惧唐军人多,从探子消息中得知,李佑所带之兵不过五万人马,驻军大非川分掉至少万人,此后拔乌海,守当地,到如今的进攻石堡城,手中兵力最多不过四万。现下吐蕃两路人马各有四万,自然不怕被那李佑各个击破。
当然这一切自然不是尚不明国中政情的马重英恩能够知道的,他现下十分清楚的是如果沿途稍有耽搁,那么石堡城立有破城之险。原因无它,只因该城南面高山上有条山间小路,可以直通此城之中,隐秘非常。若不是他无意间游览过此地,倒也当真不会发现。只是他虽曾向大论建议设防于此,但至于到底如何,他却也着实没有把握。
所以一贯神情泰然的他,如今竟也因疑惑而成暴躁,急切之下,马鞭一打,率领众军急速向积石山行去,打算越过此山之后,便直趋石堡城,将唐军一举逐出此地。
第六十七章 浴血积石(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