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6章 铸鼎[2/2页]

庆幸我是中国人 李春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权力就会稳固,心里踏实,对未来能够心安。同样,天下人也会对君王谦卑,也会无所不用其极地创造美好的生活。对于现状非常满意。因为以前是大乱,现在是大治。如果长久地维持现状,也许也会不满足现状。对于刚从大乱转入大治的时候,人们当然非常满意现在的生活,并且对未来充满希望。国家的发展步入正轨,人们的生活开始有了秩序。朱元璋开国以后,消除一切帝国的隐患,手腕之狠辣,非常罕见。在清洗那些骄兵悍将和谋臣的时候,当然也制造了不少冤案。反腐的铁血手腕,及大地震慑了百官。老百姓的日子也比原来好过的多。这都是权力稳固的过程。不要学李自成!他打进京城,很快登基称帝,国号大顺。刚开始还能约束部下,但是其权力不稳固,日久不能约束部下,部下在城中胡作非为,与下流匪类相同,民众怨恨。李自成进京后的那段历史,惨绝人寰,不忍诉说。这就是权力不能稳固,更别提与民休养生息,最后以悲剧收场。权力稳固,颐养天下,开始就已经很吉利了,所以以后是亨通顺利的。做事恰当而且阳刚,就会不断地升进。君王应该有一个稳固的地位,名正言顺,天下效命,万民的精神都凝聚在君王这里。
      鼎是很壮的,又是很稳的,不然不能做熟食物。鼎的下面,是需要柴火的。没有柴火,鼎也没有煮熟食物的功用。定会被用来装无所谓的东西,或是被扔进储藏间,好像就是权力将无用。权力是需要众人拾柴火焰高;权力是风助火势;风和燃料都是无所不用其极得来的,是智慧的结晶。火代表着文明。就是用众人的智慧,把火燎的很旺,用光明和温暖,让自己稳固的权力颐养天下。众人对你谦逊,都才会为你的鼎下添柴加风,火焰才会高亢。也只有自己权力稳固,谦逊地面对天下,众人才会谦逊地让你的权力光芒万丈。一只鼎放在那里,只是看得见的是鼎,看不见的还有柴碳、风、火焰、食材。食物做好以后,香气四溢,就好像恰当的律法和国家的关怀,让天下百姓有了人生的凭仗。
      新的君王重塑王权,要把前朝余威和痕迹彻底清除。很多遗老遗少,乃至被愚民政策治理的平民百姓,都有很大的抵触。在清除痕迹的时候,难免使新的王权处在倾覆的边缘。但是如果新的政权,让天下繁荣昌盛,前朝王权的影响将销声匿迹。就好像娶了一个小妾,导致家庭关系变得很糟糕,自己也是没有很好的办法,只能先忍着。谁知道小妾生了一个儿子,所有人便消停下来。这个阶段平稳度过,权力开始稳固,成绩开始显现。在稳固的权力内部,其实藏着为君王效力的贤士,重塑王权的才华,跃跃欲试。阳刚的气魄,恰当的举措,还有君王大力的支持,就算有仇人惦记,他们也无缝插针。由于重塑王权的过程中,这些贤士的威望越来越高,影响到幕后的君王,这个时候君王开始猜忌贤士,贤士的行事受到阻碍。本来是自己的功劳,也不被君王封赏。君王的心火在燃烧,这是需要一场恰当的雨水浇灭君王的心火,滋润君王的心田。当年西汉丞相萧何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开国后功劳第一,被汉高祖刘邦封为相国,食邑最多。享有“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的权力,位极人臣。公元前一九七年,刘邦讨伐叛乱的夏阳侯陈豨。在京城的韩信图谋不轨(也许是污蔑),被人揭发。镇守京城的吕后和丞相萧何密谋,把韩信骗进宫中,处死了一代天才名将韩信。刘邦非常高兴,封萧何为相国,并令五百人保护相国。朝臣都祝贺萧何相国,但是有一个人来给萧何吊孝。萧何在来人提醒下,终于醒悟。自家出资自助军队,并婉言拒绝刘邦的封赏。公元前一九五年,刘邦讨伐英布,多次派人询问在京城的相国萧何整天在干什么。这时有门客提醒萧何,功劳地位最高,皇帝还能奖赏萧何什么?皇帝在外征战,相国在家镇守京城,更何况相国深得民心。这时的皇帝实际上是担心萧何图谋不轨。最后萧何听取了门客的建议,自毁名声。刘邦闻讯大喜。一个人擅长在君王面前表演,这是人家的本事。路走的中正,没有什么不可以。如果没有王佐之才,而是靠表演赢得君王的信任,坐上了高位。当君王需要这个人出力的时候,这个人就会原形毕露。不光事情做不好,还让君王惹上了麻烦。就好像为君王做饭,业务不熟练,不小心把鼎给弄倒了,鼎里面的食物倒到了君王身上,这个厨子的命运可想而知。我们如果是厨子的话,就要小心基础的问题和关键的问题,基本功要扎实。前面的问题没有把咱干掉,接下来我们就抓住了蛇的七寸牢牢地掌控了权力。我们以平和示人,因为专人专事,不用我们操心,我们操心的就是牢牢掌控权力。这已经是很不错的结果了,如果再向上发展,那就是高度的文明的行为。前者在权力掌控中的表现,用“金”来形容其高贵,那么高度文明的行为就用“玉”来形容。汉高祖刘邦和吕后的女婿张敖被封为赵王,赵王张敖手下有一个丞相名叫贯高,他为赵王着想,密谋叛乱。最后因为行事不密,被仇家告发。刘邦大怒,把赵王和一起谋反的人抓了起来。被抓之前,十几个大臣愿为赵王死。丞相贯高说,我们要好好活着,为赵王申辩!贯高等人被关进监牢,受尽折磨,始终不屈服。刘邦派了一个和贯高关系好的人去问问到底赵王参与谋反没有。这个和贯高关系好的人被称为泄公,泄公和贯高拉家常的时候侧面问了这个事情。贯高说,不是我不想说赵王谋反,而是赵王根本就不知道这回事,我是主谋。我不想平白无故冤枉赵王。泄公把原话告诉了刘邦,刘邦觉得大汉正需要这样的大臣——忠义君子。最后赦免了赵王张敖和他的大臣们。还有一段历史,项羽和刘邦正在争天下的时候,韩信的谋士蒯通劝韩信脱离汉王刘邦,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势。韩信念刘邦的知遇之恩,没有脱离刘邦。当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听说了这件事。命人把蒯通抓来。刘邦亲自问这个事情的真像,蒯通老实地回答了这件事情。刘邦大怒,要杀蒯通,蒯通大喊冤枉。刘邦说,劝韩信谋反,还有什么可冤枉的?!蒯通说,当时我是大将军韩信的谋士,而不是汉王的谋士。作为大将军韩信的谋士,当然是尽心竭力为大将军韩信出谋划策。刘邦感叹蒯通是一个忠义君子,最后放过了蒯通。这就是权力牢牢掌控后,层次和品味是不一样的。
      (本章完)

第36章 铸鼎[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