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甲改过自新,便郑重的将国家交给他。太甲复位后,沉痛接受教训,成为了一个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的圣君。
谁是谁非?都是历史记录者,为啥记录有这样大的差别呢?我们先看看有关《竹书纪年》的事情。《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可是到了汉朝竟然失传了。其中可能是原简在永嘉之乱时亡佚,或是焚书坑儒和火烧阿房(ang)宫的缘由而失传。也可能是统治者觉得都是臣子陷害君主的历史,而主动让其失传。但是估计圣人孔子应该是读过这样一部历史典籍的。再者说了,在晋武帝司马炎当政时期,有一个叫不准(foubiao)的“私人考古爱好者”,在挖坟掘墓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大墓,是魏安厘王(一说应为魏襄王)的墓。可是里边根本没有宝物,只有一些竹简。后来被附近的人报官,连不准(foubiao)和竹简一块带走。最后送往洛阳,晋武帝司马炎召集大臣研究,发现是已经失传很久的《竹书纪年》。《竹书纪年》记录了从夏朝到魏襄王(一说应为魏哀王)之间的重要历史事件。《竹书纪年》记载的很多历史和现在许多正史记录是不一样的,这样长时间也没有改变当时儒家倡导的历史教育情怀,一直拿古人的优良品行教育着我们,让我们学习古代先贤。谁是谁非其实谁都没有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当下的人和后人服务的,以前咋样,那已经是过去。一切的一切都是为当下人和后人的幸福准备着。历史记录是真实的也好,是假的也罢。历史能让我们看清一切,继承优良传统,并且发扬光大,使人类幸福,这个是关键。真话起好作用,他就是对的。真话伤人,结果糟糕,那就是错的。我一直说,没有对错,用的适宜,就是对的。
假话,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就是真话。
儒家也是不断地加入一些新的理论,来迎合统治者的利益,不然儒家也就不可能被统治者大力推崇。以致后世认为很多观点,都以为是孔子的观点,导致了“批孔”、“倒孔”的现象,比如五四运动就有这个现象。直到现今还有人大喊孔孟的不是。孔子曾经见过很多统治者,可是都不用孔子。很可能是孔子的理论也不太适合他们,再加上孔子的政治敏锐性确实明显不足,所以最后没办法才周游列国的。往儒家理论里加入新鲜血液,对还是不对?不能说对不对,要说适宜不适宜。有他的积极性,也有他消极的一面。比较出名的,被统治者称为圣人的南宋朱熹。他校注的四书,统治者大力推崇。凡科举考试,都用朱熹的校注。大多数读书人是为了有个一官半职,没有多少是为了真正做学问,所以也就按照朱熹的观点来,一辈辈地传下来,便形成一个标准的答案。把人塑造成一个符合统治者意志的人。而朱熹的很多观点都是反人性的,可是这些反人性的观点,统治者是非常需要的。被统治者大力宣扬,大多数人也就更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对,很少有人提出异议。比如朱熹的观点“存天理,灭人欲”,以前我说过,人的欲望是幸福的根基,就看咋样去满足不断产生的欲望。儒家可是没有灭人欲望的观点,儒家是教我们咋样幸福的,也就是和顺,再简单一点,就是一个“和”字。很多反人性的观点进入儒家,不都是朱熹的“功劳”,只不过朱熹名声在外。也正因为这些观点的加入,导致儒家很长一段时期,处在一个很尴尬的地位。再比如“贤贤易色”,宋儒解释大体上是,尊重品行好又有能力的人,跟他做学问,丢掉男女之事。这个解释大概一看是没问题的,估计是被腐儒的观点蒙蔽太多了。如果依这个观点,那就该抛妻。如果是女生做学问,那就该不要老公了。情感是情感,我们再举一个例子,解释非常离奇的一句话。“君子不重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他们是这样解释的: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的就不牢固。交朋友,要交比自己强的朋友。现在想来真是混账解释。国学大师南怀瑾这样解释:重,是自重。威,是信心。不自重,就没有信心。没有竖立自己的人格,不能把学问做的牢固。不要看不起自己的每一位朋友,你的每一位朋友,都有他们的过人之处。这就是国学大师南怀瑾的解释,前面是告诉我们“自尊”,后面是告诉我们“尊重他人”。再看一般的解释和大师的解释,根本不是一回事!害人不清呀!学问是学问。因为学问扼杀情感,不人性。再说什么是学问?学问就是做人、做事。需要生活,需要实践。然后才有学问。大道理谁不会讲,中国人都懂大道理,关键是做。儒家是让人很爽的,如果学了儒家,感觉特别憋屈,那估计是你被腐儒影响了。太多的事例不一一列举。
我们今天看到的大多关于儒学的校注,都是有很大问题的。从根儿上说,是受到宋儒的影响,对儒家的解释都变味了,最后这个黑锅都让孔子他老人家背了。我们看了市面上所卖的书,凡是有卖的,我都大致看一两眼,总能找出对反人性的解释,不讲情理的解释。估计写书的人也没有动脑筋,直接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就写上了,因为他认为那就是对的,那就是标准解释。看古籍经典还是要看现代国学大师注解的书,一些人云亦云的书,没有自己的观点的书,看着就让人憋屈的书,看它干什么?看书是为了让人幸福,看书很难受,反人性,那就别看了。如果喜欢看书,如果想学中国传统文化,多看几位国学大师的书,你就会发现,儒家是非常人性化的,完全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因为看了国学大师的书,我们心服口服,内心畅快,感觉以前看的书,真是腐儒所编著的。还是以前提到过的,不管注解的对不对,能让大多数人心服口服,这个注解就是对的。中国传统文化被自己人弄坏了,从南宋开始一直到现在,民间很多教人的大道理都腐蚀着我们。我再次说,看国学,要看国学大师的书,多看几位国学大师的书。
其实别人往儒家注水,和儒家往历史注水,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使然。没有人往儒家注水,封建统治者也不会把孔子抬高到帝王之师这个尊号,儒家的发展,难以避免地会被注水。注水是发展的必然,甚至有时候是必须的,因为为了生存,而且还想生存的更好。中国传统文化也不是光儒家,还有道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道不分家,儒家是天的话,道家就是地。相辅相成,造就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再辅以百家的补充,这便是中国精神。
文化都是相通,不管是哪一家,都是一脉相传。也有相悖的地方,不然咋样分家?其实我们的文化一直讲“和”的,不讲“分”。就像一家人,是一个整体,整体内部也有磕磕碰碰的时候。能让我们幸福就行;能让实现“世界大同”就行;能服务全人类就行。不管是哪一家,都不是全面的,互相补充而已。不能过分强调哪一家就是真理,别家就得靠边站。用到谁谁就是真理,谁有用谁就是真理,谁起作用谁就是真理,谁用着顺手,谁就是真理。地不长无名之草,天不生无用之人。存在着,就有用到的时候。就连一坨屎、一个苍蝇都是有用的。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事物,说不定还有大用。记得有一种相机,就是根据苍蝇眼睛成像的原理发明的。
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不分派别,不分哪一家。
(本章完)
第21章 躬行中,感觉异样,必有妖孽。[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