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五十七章整合藩国[2/2页]

朕即大宋 杨氏良家子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承受不住。
      两线作战一直是拖垮帝国的一种恶劣形势,中原有大唐这种盛世王朝能三面作战,大明也能开各路战线。按大宋如今的国力,如果一定要五线作战,也不是撑不住。
      但那可就显得太穷兵黩武了。
      所以鸿胪寺也就识趣的没跟赵桓要军队支持。
      可是,即便没有军队支持,帝国在强盛期也会非常迅勐的扩张其势力范围。
      其实后世的疆域地图画的非常不科学,帝国的疆域影响范围巅峰期一定不是某场战事刚发生时,而是在这场战事发生后的一段漫长时间内。
      也就是史书上默默无闻,并不记载的那段时间。
      因为帝国辐射影响范围就像滴进水里的燃料,会缓慢且平静的向周围不断扩散。
      如果没有强势外部干预,他能呈圆形一直扩散下去。
      换言之,帝国的统治、羁縻疆域,绝大部分不是军事征服打下来的,而是靠盛世权威、靠外交手段扩张出来的。
      比如西域都护府,班超打过的战事非常有限,但相比于那几处的战事,象征着大汉的红色,却在整片区域内快速蔓延。
      唐翊直接说道:“鸿胪寺认为,我朝整合一片区域,最大的依靠不是军事,而是我朝的盛世权威,是天朝强大无比的藩宗体系。”
      “以梵语区而言,大量的藩国无需我朝派遣使者就已经纷纷遣使朝贡,可谓是望风而降。”
      “这并非是他们畏惧我朝军威。即便是这些小国亦清楚,我朝并不会派军队直接过去征服他们。”
      “但他们却心甘情愿的成为我朝藩国。臣以为这是他们不得不仰官家圣德以延续,愿事宋如父。”
      赵桓不禁一笑,这个德显然不是仁德的德。
      要真以为是这样,那也显得这些小国统治者太儿戏了。
      没有哪个帝国,对藩国还保有一份温情脉脉和仁义道德。
      这个德是威德的德。
      对南面梵语区而言,他们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宋军入侵,而是信仰清教的突厥人的入侵。
      如果大宋没有能力干预的话,他们用不了几十年就会被入侵的突厥人彻底征服,建立起一个德里苏丹国。
      但随着加色尼王朝的臣服,宋军的势力范围一举扩张到了梵语区。
      以大宋军威,如果这些梵语番邦臣服,成为大宋的臣属,那突厥人自然是不敢进犯的。
      突厥人就是大宋整合梵语区最好用的一把刀。
      如果一个小国已经纳入了大宋的藩宗体系,突厥人自然要避开。
      如果一个小国没有进入大宋的藩宗体系,就要被迫面临突厥人的劫掠和侵扰了。
      这种情况下,那些小国自然是仰慕大宋天子,愿意事宋如父,积极融入大宋的恶藩宗体系。毕竟缴纳一点贡金,总比灭国要好。
      至于入侵的突厥人背后跟大宋究竟有没有关联,宋朝鸿胪寺有没有暗中扶持这些突厥人一把。
      这个问题,肯定不是小国们敢认真探究的问题。
      甚至于谁若是不识时务,堂而皇之的把这件事摆到明面上探寻,那他忽然“自杀”是极大概率的事件。

第五十七章整合藩国[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