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可不准反悔。”
强玉道:“若学生有负圣望,任凭陛下处置。不知学生何时可进军营?”
苻坚道:“好,只不过现在时候未到,你且先在此好好学习兵法韬略,待到学成之日,写上一篇战论交与朕看,若是写得好,那朕就准你进军营。”
强玉闻言,更是心喜,这不明摆着苻坚要提拔他做将军吗!强玉如何能不高兴,强玉道:“学生领命。”
众人对强玉有如此待遇,更是羡慕非常,都有些后悔没在文章中写写他们的志向了。
苻坚又一一问对,终于来到了这最后一人。
苻坚道:“刘生当日最先作完文章,而今日落在最后,不知有何感想?”
苻坚每一次发问都截然不同,有所针对,但无不是与文章内容有关,而现在轮到刘芹,却是顾左右而言他,让人不禁觉得有些奇怪。俱都猜想,难道这刘芹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众人都不知刘芹会如何回答,因为若是答得不好,恐怕会惹得苻坚不喜。大家都知道,那日刘芹最先作完,非但没有得到嘉奖,反而惹得苻坚有些恼怒。
当场之人都为刘芹捏了把汗,希望他要仔细斟酌,千万不要说错一句话。
这时只听刘芹回道:“问道先后,本不足论,学生以为,陛下自有道理。”
众人闻言,都吃了一惊,心想这刘芹怎么如此大胆,言语之中颇有些恃才傲物的意思,恐怕这次又要因此惹祸了。
本以为苻坚会因此而生怒,可谁知苻坚却笑了,说道:“刘生果然与众不同,既然问道先后不足论,那么治国先后可足论?”
苻坚语出惊人,在这学舍里竟然和一个太学生谈论起治国来了,这是太学生何等的荣耀。要知道能和苻坚谈论国事的,只有当朝大臣,而刘芹现在就受到了如此高的待遇,让人如何能不艳羡。
刘芹道:“学生以为,治国之先后,本无定法,只取决于人君而已。”
苻坚本以为刘芹会开始畅谈治国当以何为先,却未料到说出的是这样一番言语。
苻坚问道:“刘生如此论断,朕倒还是头一次听说,愿闻刘生高论。”
刘芹道:“自古以来,政由君出,尧舜行仁政而惠民,是以百姓歌咏至今。而桀纣施暴政以残民,是以天下弃之如履。尧舜以民为先,故天下兴,桀纣以己为先,故天下弊。此史之明鉴也。”
苻坚闻言,笑道:“刘生谏言,朕记住了。”
苻坚说完这句,突然就不说话了,众人以为刘芹这一番话让苻坚有些不高兴,都觉得刘芹不该不分场合说出这样的话,都忍不住想要说刘芹两句,骂他不知天高地厚。
但是由于苻坚在场,谁也不敢出声,此时这诺大个客舍里,突然变得静寂无声,让人不禁生出一股寒意。
苻坚沉默许久后,终于开口说道:“今日太学一行,朕收获颇丰,今日天色不早,朕要起驾回宫了。诸生在这太学之中,一定要做好表率,领袖群伦,为大秦的强盛出力。”
众人听苻坚转眼便要走,不免觉得都是刘芹惹的祸,都有些不悦的用恶意的眼神看着刘芹。
不过现在苻坚还等着回话,众人也不敢表现得太明显,齐声回道:“学生定不负圣望。”
苻坚闻言点点头,便起身向外走去,众人又道:“学生恭送陛下。”
第二日,王猛进宫言事,正事说完,便和苻坚聊起了闲谈。
王猛问道:“听闻陛下昨日又到太学考问诸生,不知陛下可觅得人才?”
苻坚道:“昨日问对了十余人,唯独华阴刘芹深得朕意,其他的书倒是读得不错,只是不通时变。”
王猛道:“能得陛下如此夸赞,想来那刘芹有非常之才了。”
苻坚道:“非常之才倒也不见得,只是只有他一人借问对向朕进言,而且让朕以民为本,广行德政。”
王猛道:“如此臣就要恭喜陛下了,若是天下臣民皆能知道民为本,那天下何愁不治呢?”
苻坚道:“爱卿说得有理,只是朕奇怪他年纪轻轻,怎么就能有如此见识。”
王猛问道:“年纪轻轻?但不知是多大年纪?”
苻坚道:“以朕所见,应当刚及弱冠。对了,这人爱卿识得,就是那日第一个写完文章之人。”
王猛有些惊异道:“竟是他!看来他果然是有真才实学。”
苻坚道:“倒不知他是由何人教导,能有如此高才。”
王猛的心思忽然动了起来,他想到了华山,难道这刘芹也是他同门师弟?可若是的话,为何不前来投奔他和李化呢?
王猛转念一想,觉得可能是自己久离师门,过多牵念,使得将刘芹认作师弟了。
王猛道:“这世间隐士高人颇多,这刘芹说不定就是华阴某位隐士的高徒。”
苻坚叹道:“为何这样的隐士不能为我所用啊!”
王猛道:“陛下若不修德政,则隐士不来,若天下大治,则其自来归也!”
苻坚展颜笑道:“还是景略说得有理。”
几日后,苻坚再次来到太学,而这次,苻坚召见的不是太学生,而是有教授之职的博士,苻坚也想看看他们之中是否有奇才。
可是让苻坚感到失望的是,太学里数十名博士,竟然有不少徒有虚名之辈,对苻坚所问完全是答非所问。其中更有仅仅是因为通读一经,便被举为博士的人。
苻坚对博士王??道:“朕一月三临太学,黜陟幽明,躬亲奖励,罔敢倦违,庶几周孔微言,不由朕而坠,汉之二武,其可追乎?”
王??回道:“自刘石扰覆,华畿二都,鞠为茂草,诸生罕有或存,坟籍灭而莫纪,经沦学废,奄若秦皇。陛下神武拨乱,道隆虞夏,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化盛隆周,垂馨千祀,汉之二武,焉足论哉。”
苻坚闻言,方才有些释怀,自此以后,苻坚便每月一临太学,考察讲学之业,于是诸生竞相劝励,研学之风盛行。
第82章 讲论经义 问对博士[2/2页]